綠領經濟的許諾與失落(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名家談暖化

綠領經濟的許諾與失落(上)

2009年04月29日
作者:馬康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彰濱工業區風場;圖片來源:英華威「創造綠領經濟」(Green Collar Economy),被視為在解決全球經濟不景氣以及全球環境危機的一帖良藥。如於G20高峰會舉行之前,波茲坦中心的Edenhofer教授與 Stern爵士,則共同發表了「迎向全球綠色復甦」(Towards a Global Green recovery)的報告,建議各國於其經濟復甦計畫中,應將能源效率提昇、輸配電網與其他公共建設的更新、潔淨科技市場的建立、能源相關旗艦計畫的推動、強化能源科技研發的國際合作以及為碳定價建立減量誘因等工作納入。

綠色就業  經濟危機新藥方

相較於前述的報告僅著重「節能減碳」,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於今年2月提出全球綠色新政(Global Green New Deal)報告,指出推動全球綠色新政的目的有三:

  • 挽回全球經濟頹勢,創造就業機會與保護弱勢族群、
  • 減少對經濟體對碳的依賴(carbon dependency)、生態系統的品質退化、水資源耗竭。
  • 達成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使2025年時能解決世界極端貧窮的問題。

該報告具體建議應將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即7500億美元投入到建築、可再生能源、生態基礎設施、可持續運輸和可持續農業五個主要領域,以同從而帶動「全球綠色新政」的產生,創造大量的綠色就業(Green Job)。而所謂綠色工作的定義,根據UNEP與國際勞工組織於2008年十月所發表的《綠色就業:邁向永續低碳世界的工作機會》(Green Jobs: Towards decent work in a sustainable, low-carbon world)報告, 綠色就業機會涵蓋能源供應業、運輸業、製造業、建築業、物質管理、零售業、農業及林業等,而各業別的詳細內可參照表。根據該報告,全球的再生能源產業(包括風力、太陽到生質能)本身應該能創造出230萬個工作機會。甚至在2030年之前,全球於各類再生能源產業可創造2,040萬個工作機會的規模。但如何使綠色就業機會變成實體的工作來源,則端賴各級政府的政策配合。

綠色就業機會一覽

行業別

內容

能源供應業

再生能源(風力、太陽能、生質能、地熱、小水力)、燃料電池

汽電共生

淨煤發電技術

運輸業

更有效率汽車

油電混合車、電動車、燃料車

汽車共乘.

大眾運輸

無車運輸

製造業

污染預防

能源及資源效率

清潔生產技術

搖籃到搖籃(循環型系統)

建築業

照明、能源效率及辦公設備

太陽熱能

建物更新

綠建築(提昇能源效率之窗戶、隔熱建材等)

零排放建築

物質管理

回收

製造者延伸責任/產品逆向回收及再製

去物質化

物品修繕

零售業

產品效率提昇/生態標章

倉儲位置鄰近住宅區

運輸距離極小化

新服務經濟(販賣服務而非產品)

農業

土壤保育

用水效率

有機農業

減少食物哩程

林業

造林

農林業

永續林業管理

 

綠色新政的前奏:綠色復甦方案

當前被視為創造綠領經濟最重要的政策機會,則是目前各國於日前提出的綠色復甦計畫。如根據匯豐銀行的統計,當前前20大經濟體投入綠色復甦的預算達4060億美元,其中有高達68%的預算是投注至能源效率的提昇。另以南韓為例,其綠色復甦預算佔總經濟振興預算的比例達81%。其中用於再生能源、建物能源效率提昇、車輛能源效率提昇等方面的預算,則達到98億美元。

美國方面,歐巴馬政府以邀請《綠領經濟》( The Green Collar Economy)一書的作者 Van Jones參與白宮環境品質諮詢委員會,來顯示其推動綠領工作的決心。Jones將負責協調各相關部會研擬可提昇能源效率與促進再生能源使用相關的綠領工作推動計畫,並其強調如何為弱勢社區創造新的經濟契機。

在世界均視開始將環保作為解決經濟危機的一種方式,意識到不能再將「低碳經濟」當作環保人士的妄想之時,台灣又有何具體作為?

台灣的綠領經濟許諾

台灣方面,於紛擾的全國能源會議之中,「推動綠色新政」無法被列為最終共識意見,但至少還列出「低碳經濟」一詞,雖只是被狹義的詮釋為能源密集度的提昇目標,但至少不再將「低碳」與「經濟發展」視為決然的對立。而目前政府在創造綠色就業機會的主要措施有二:「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的綠色內涵規範以及「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

前者是因劉兆玄院長被田秋堇立委質詢毫無綠色新政概念後,便要求各部會執行4年5000億的預算時,應該有10%用於綠色工法與綠色能源,若部會未能達成此需求,還需附加說明。

而後者則是預計以4年500億的預算,投入太陽光電、LED照明、風力發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產業,以期能於2015年時創造1兆1,580億元,提供11萬人就業機會。在整個計畫中,是將太陽光電以及LED照明視為主力產業,藉由投入技術研發經費,以成為全球前三大太陽電池生產國以及最大LED光源及模組供應國為目標。在國內實際應用方面, 則將投入250億元推動大型太陽光電電廠 (4 MW) 建造、全國交通號誌燈全數使用LED燈、氫能與燃料電池市場應用示範、智慧型電表佈建、10萬輛電動機車補助等項目。

雖然政府將此計畫視為邁向低碳經濟的重要一步,但這一步到底跨的夠不夠遠,或許簡單的將預算額度與他國相比既可。在預算額度方面,將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中與環境有關的部份(包括自來水供應穩定、河川環境營造、下水道建設、提昇工業區污水接管率)、劉揆宣示的10%綠色內涵規範以及旭升方案三者加總,則台灣綠色復甦的總額達到1500億台幣。但此金額尚遠遠落後於韓國提出的310億美元以及日本的120億美元的預算規模。

從預算金額的比較上,顯示在推動綠領工作的第一步,在步伐距離上未有出色之處,但更令人憂心的則是這一步踏的是不紮實的,甚至踏出的方向根本是未能同時因應台灣就業與環境危機(未完待續)。

※本文原刊於立報,經作者同意後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