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在衛星領域的合作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中巴在衛星領域的合作

2009年04月29日
作者:古斯塔沃‧費雷奧斯(巴西記者)

圖片來源:CBERS儘管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科技合作並不常見,但是中國和巴西兩國卻正在引領著一場革命。兩國於1988年簽署的一項共同建造衛星的協定,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兩個新興經濟體之間最為重要的科技專案之一。在促進國內重大科研投資的同時,隨著中巴科技發展被越來越多的貧窮國家所借鑒,兩國之間的這一合作關係也在全球範圍內備受矚目。

自1999年,這項被稱為CBERS(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的合作專案已經成功地將3顆衛星送入了太空軌道(中巴資源衛星1號、中巴資源衛星2號和中巴資源衛星3號)。這三顆衛星每顆重達1.5噸,均由中國的運載火箭在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每顆衛星都載有一套光學設備,例如低解析度和高解析度的照相機等。

這些幾乎由清一色的國產元件製成的光學儀器,已經為巴西和中國傳回了17.5萬張圖片。這一計畫正在中巴兩國國內培育一個獨特的太空產業,這標誌著中巴兩國在擺脫對商業遙感技術公司和發達國家的宇航局提供太空資料的依賴這一方面,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CBERS家族所做的工作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著名的陸地衛星系統和歐洲精準的視寶衛星圖像系統所做的工作相似。這兩套系統從19世紀80年代就開始運行,它們對地球和大氣的動態變化,如空氣濕度、耕地的使用、沿海洪泛和森林大火等進行監測。與這兩套系統不同,中巴兩國開展自己的長期項目,令兩國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獲得遙感資料,用於支援他們的國家政策。

巴西國家空間技術研究院(INPE)衛星技術總協調人,馬科斯‧查門解釋說:「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其他國家衛星傳回的圖像。陸地衛星系統已經服役很多年,隨時都有癱瘓的可能。而我們需要確切地知道我們能夠長期地接收到資料。」

中國政府對於該項目也相當滿意。這些CBERS圖片主要用於城市規劃和測量農業產量。通過對比衛星圖片中土地使用的變化就可以估算出某次旱季和雨季所產生的影響。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的研究員丁曉波指出,CBERS在去年的地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在北京的辦公室接受電話採訪時解釋說:「5月12日,CBERS傳回的圖片幫助我們瞭解災難的範圍並幫助我們制訂救災計畫。」

而對於巴西,CBERS系統則幫助他們建立了世界上最精確、範圍最廣的森林破壞監測系統。利用CBERS系統的高解析衛星照相機和美國的陸地衛星系統發回的照片,巴西政府能夠獲得每年亞馬遜地區發生的變化的清晰圖片。每隔15天發回的低清晰度照片可以顯示出森林砍伐的趨勢。根據這些照片,國家環保部門能夠及時地打擊非法砍伐現象。從2004年開始,亞馬遜地區的森林破壞率已經降低了一半。

除了它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外,CBERS項目還將改變遙感技術的利用方式(或者說國際商業化)。2007年2B號衛星發射之後,中巴兩國決定採取資料開放的政策,這就意味著任何國家只要在其國土上建立一個接收站,就能夠不受限制地從中巴衛星無償地接收圖片。第一個搭上這班順風車的是南非。去年,南非開始建設用於資料分析的設備。丁曉波還透露,他們正在與加納、埃及、伊索比亞等其他國家進行磋商。

查門對此表示同意,「雙方合作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地緣政治。比如說,我們已經為我們周邊的國家提供了圖像和資料,這些資料對他們而言相當重要。」他還表示,巴西致力於成為向世界提供熱帶森林破壞情況監測資料的專家,尤其是針對那些中非國家和東南亞國家。巴西已經在亞馬遜森林的重要城市貝倫建立了專門的機構。

根據2002年的協定,為了保障專案的連貫性,2014年之前還將發射兩顆衛星(中巴資源衛星 3號和中巴資源衛星4號)。此外,巴西和中國當局在北京會晤,討論一個更加大型的計畫,兩國計畫發射一系列雷達衛星對地質進行更詳細的觀測。

12月將在哥本哈根簽署的新的氣候協定,技術轉讓是討論的議題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國代表團一致認為,雙方的合作已經樹立了一個成功的典範。目前的討論集中在如何設定相同的科研目標。至少,對於巴西和中國而言,合作已經既成事實了。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9年4月24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