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的台灣黑熊數量稀少,如果要近距離了解牠們的生理與生態習性,就只有靠圈養環境中的黑熊了。目前全台灣有圈養黑熊進行研究的單位,包括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和台北市立動物園等。像是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黑熊,已經繁殖到第三代。而台北市立動物也跟民間合作,收養剛出生的小熊。這些圈養中的黑熊從哪裡來?人工繁殖的挑戰是什麼?牠們是否能盼到回歸山林的那一天?
每天下午,屏東縣長治鄉的鄉間小路上總會出現一副奇特的景象:一群小山豬乖乖地跟在李藤正的單車後頭,沿著馬路奔跑。這位屏東的鄉野奇人,家裡養豬、養雞,還有台灣黑熊。
台灣黑熊不是保育類的動物嗎,怎麼可以飼養在自己家裡呢?李藤正說,這兩隻黑熊乖乖跟皮皮是20年前,保育法還沒公布時,他花了18萬從南投買回來的。當時才3個月大的小熊乖乖跟皮皮因為媽媽被獵捕,被獵人帶下山販賣,從此失去山林,成了李藤正的寵物。
經過20年的圈養,黑熊似乎失去原本的野性與敏銳的防備心,像大狗一般聽話。牠們從來不知道野外果實的滋味,只知道把大碗一推,主人就會把食物丟進來。去年12月底,母熊乖乖生了隻熊寶寶,欄舍裡傳來一陣陣咕嚕咕嚕的聲音,母熊正四腳朝天的躺在地上,而熊寶寶則趴在媽媽身上用力吸奶。不到3個月的熊寶寶腿還沒有力氣,瑟縮地趴在地上。李藤正說大約3個月以後,黑熊寶寶就會很有活力,可以四處走了。
這隻熊寶寶已經是乖乖與皮皮所生的第6胎,前三胎因為沒有經驗,小熊不是夭折就是被公熊打死,而這隻小熊是成功存活下來的第3隻,牠的2個哥哥一個4歲一個5歲,住在另一邊的籠舍裡。由於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民間不得私自繁殖或展示保育類的動物,屏東縣政府曾為此向李藤正開罰。但李藤正卻認為,自己的飼養的黑熊可以繁殖,為什麼不讓牠生呢?然而民間飼養環境終究難以滿足黑熊的需求,更何況李家已經有4隻黑熊,也沒有空間可以再容納第5隻小熊。
相較於李藤正的圈養環境,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黑熊展示區顯得較為多樣化。目前台北市立動物園有3隻母熊、1隻公熊,都是來自民間捐贈,年紀已經超過20歲,多年來都沒有繁殖的跡象。於是台北市立動物園決定與李藤正合作,收養乖乖與皮皮所生的小黑熊。今年4月15日,三個多月的黑熊寶寶必須離開媽媽的懷抱,加入動物園的黑熊家族。屏東縣政府特別舉辦歡送儀式,希望黑熊寶寶在新的環境能夠順利適應。
台灣黑熊是動物園裡最受小朋友歡迎的動物之一,曾經被票選為「台灣明星動物」第一名,也是動物園中最多人認養的動物。然而除了教育展示之外,人工圈養黑熊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走訪位於台中烏石坑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低海拔試驗站,這裡是進行台灣黑熊繁殖行為研究與人工復育最重要的據點。特生中心副主任楊吉宗認為,了解黑熊的繁殖行為與生理現象,可以幫助政府部門擬定棲地管理的政策。
黑熊發情的時間大多在4到7月,發情期母熊跟公熊互動頻繁,跟人類一樣必須情投意合,母熊才會受孕。2001年特生中心一隻私人所贈送的母熊黑妞首次成功生下小熊,讓研究人員得以近距離紀錄解黑熊繁殖的過程。如今烏石坑的黑熊已經繁殖到第三代,總共有9隻黑熊,可以說是三代同堂。
這隻被工作人員稱為「小熊」的母熊是特生中心收養的第一隻黑熊,仔細一看右後腿被截肢過,行動顯得有些不便。「小熊」曾經與公熊配種三次都不成功,研究人員推斷這可能跟牠受傷過有關。從「小熊」的身上我們可以想見,野外的黑熊如果被獵補而斷掌或斷肢,即使能痊癒,恐怕也會影響生殖和繁衍後代的能力。
相較於野外的黑熊,被人飼養的黑熊免去了被獵捕的危機,但是人為環境再安全終究比不上自然的棲地。這些籠舍裡的黑熊在有生之年,是否真能盼到重回山林的那一天呢?今年年初,一個布農族年輕人在網路上發起「布農族耆老呼籲讓黑熊回到山林」的連署,促使他發起連署的原因,是帶父母親去動物園看黑熊的經驗。
其實讓黑熊回家的想法不是沒實行過。2006年特生中心就曾計畫讓人工復育成功的第二代黑熊──HAPPY與BINGO回到山林。為了讓小黑熊在未來能夠適應野外生活,特生中心特別模仿野外環境設計了野訓場地,讓小熊學習在野外攀爬、覓食,嘗試各式各樣野外的食物,甚至學習躲避陌生人。但這個野放計畫最後還是因為各種考量不得不喊停。
野放計畫喊停之後,頑皮的小熊HAPPY演出一場逃家記,躲到懸崖邊的樹叢,讓工作人員費了好大心力才誘捕牠回到籠舍,沒想到回到籠舍後不久,HAPPY就因為顱內出血而死亡。一路伴隨牠長大的楊吉宗,談起HAPPY總是既抱歉又感傷。
如今 HAPPY被做成標本,放在特生中心的展示館裡,無言地訴說這個沒有HAPPY ENDING的故事。會不會再有下一次的野放試驗,誰也不敢說。只能默默期盼著,讓黑熊回家的道路不會就此畫上終點。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黑熊畫面提供: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