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蠅虎(跳蛛)科的成員,其外觀酷似螞蟻,歸入蟻蛛屬(Myrmarachne sp.)。我們可以稱這一類的蜘蛛為蟻蛛。詹肇泰的《香港跳蛛圖鑑》裏,有一部份文字在探討蟻蛛。他提到「模擬螞蟻總會帶給跳蛛一些好處,是甚麼呢?有些觀察認為擬蟻的跳蛛會欺騙蟻群,讓跳蛛潛入蟻群之中捕獵蟻子。」由於螞蟻是視力不佳的昆蟲,因此,我認為要潛入蟻群並不需要外觀像螞蟻,而是要懂得螞蟻的化學訊息才合適潛入蟻巢。若我們蒐尋相關資料,會發現寄生蟻巢內的生物或與螞蟻共生的昆蟲,幾乎不必在外觀上像螞蟻,只需要懂得螞蟻的化學訊息就可以「擬蟻」地待在蟻巢了。而這種擬蟻是味道上的,而非外觀上的。換言之,我不同意外觀上擬蟻的目的是為了潛入蟻巢,因為要潛入蟻巢若是味道不像,外觀像,仍是會被螞蟻視為異類而被攻擊的。
不過,我在野外觀察到蟻蛛時,確實,常會發現牠的附近有外觀相像的螞蟻存在。這是擬態的必要,適者生存之必要。
曾肇泰提到的另一擬蟻原因,我就極為認同了,他寫道:「螞蟻的天敵較少,所以跳蛛模仿蟻子這類不受捕獵者歡迎的昆蟲,將會減少被捕食的機會。」許多靠視覺獵食的生物,並不喜歡攻擊螞蟻,或者視螞蟻為不好吃的食物,如此一來,蟻蛛模仿螞蟻就帶來了這樣的好處,可騙過好吃蜘蛛卻不好吃螞蟻的獵食者。
在還沒認識蟻蛛的存在之前,我不知錯過了多少次蟻蛛。換言之,我很可能誤將蟻蛛視為螞蟻了。經過多次的觀察經驗後,蟻蛛變得非常容易發現。2009年03月22日,在三義的一條步道,一個上午加一個下午,竟觀察到七次蟻蛛在枝葉上活動的畫面。
蟻蛛在行動時,會將第一對腳舉高,並上下移動,像極了螞蟻的觸鬚。所以蟻蛛不只在外觀上模仿螞蟻,連動作也模仿得非常像。我的觀察經驗是,螞蟻因為不靠眼睛來感知周遭,所以對於人在一定距離外的靠近動作是不會有反應的,牠們總是忙碌地工作。但蟻蛛八顆單眼的那一對前中眼,像戴著一付墨鏡,圓滾滾的特別大,人若靠近牠,牠會看得見。所以可能會躲起來或逃跑;也可能會轉過身來,以墨鏡盯著人看。牠的行動多數是用走的,但是若要從一片葉到另一片葉,牠有常會忍不住用跳的,這就怪了,螞蟻怎麼可能會跳呢?於是,我們就會發現這是蟻蛛而非螞蟻。
我相信,若是資深的昆蟲觀察家,必然可在看見螞蟻或蟻蛛的第一眼(第一秒時間內)時,便從走路的姿態分辨出牠是螞蟻或蟻蛛了(就像我們能夠從好朋友的走路姿態分辨出他們一樣)。蟻蛛的雌蛛和雄蛛在外觀上不難分辨。照片中的是一隻雄蟻蛛,因為牠有長長的大顎從眼下突出,雌蟻蛛就沒有這特徵了。我猜想,這長長的大顎應該是關乎雄蛛的魅力指數,愈長愈大者,代表著愈有男人味,必可在求偶時,令短小大顎的雄蟻蛛自卑,知難而退。當然,也可令雌蟻蛛忍不住愛上這樣大顎既長且大的雄蟻蛛。
照片裏的這隻蟻蛛,稱為大蟻蛛(Myrmarachne magna),牠正在享用捕捉到的蜚蠊。可見,蟻蛛模仿螞蟻並非因為牠們專食螞蟻。牠們可能吃螞蟻,但也吃其他昆蟲(或蜘蛛)。不過,我寧可相信,蟻蛛是不會吃螞蟻的,因為螞蟻提供給牠擬態的保護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有愈多與牠相像的螞蟻存在,便能提供給蟻蛛更多更安全的保障,天敵愈不容易發現牠。如此一來,牠吃掉螞蟻顯然不符合演化的進程發展。過渡階段有可能,但更長時間來看,肯定會被不吃螞蟻的蟻蛛所淘汰。故而蟻蛛不吃螞蟻才是最適合蟻蛛的生存策略,或者說,若蟻蛛會吃螞蟻,應該是選擇非牠所擬態的螞蟻為對象才是。
蟻蛛,確實是生物世界裏,值得被深入研究的種類。牠們更是人類讚歎造化神妙與演化神奇的奇特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