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再2000億的十項用途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農再2000億的十項用途

2009年06月03日
作者:munch

「農村再生條例」掀起漫天風波,問題出在官民之間強烈的認知不同,一邊是專搞景觀的農村再生,一邊是要求全面檢討的農業再生。

於是,失焦的政策,變成漫天風暴,自以為好心的政府,弄得灰頭土臉。

這樣的問題,根源直指農委會,作為台灣最高的農政機關,根本搞不清自己的職責。

農委會,前身是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工作是農業發展,幾十年來正事不幹,在工商經濟掛帥下,自我矮化像個出賣農村機構。

再生條例的出現,讓農委會活脫的像是農村建設委員會,丟掉一大堆振興農業的局處,讓水土保持局像農村建設局,以富麗農村為名,從整建溝渠的水保工作,撈過界開始建設農村。


更荒謬是,隸屬文建會的社區營造,也在這波農村再生下,透過農村培力,組織農再促進會,成為水保局新的社造業務。問題是專搞工程的水保局,能有什麼社區再造的想法與人力?

更離譜是,休閒農業只是整體農業的一環,一旦農村再生只是注重觀光價值的創造,在經典農村上標榜旅遊人次,水保局又與觀光局何異?

行政機構不務正業,不斷撈過界拼自己不熟的業務,二千億交由水保局搞農村再生,或許農村會有樣板新貌,但是農業還是一樣死翹翹。

農業問題不等於農村問題,一個政策的對象,究竟是農村再生或農業再生,農委會終究的回頭看清問題根源,更重要是清楚自己的定位,該是農業發展委員會,不是農村建設委員會,更不是農地釋出委員會。

農再條例的提出,沒想到刺激新一波關心台灣農業未來的討論,成為政策之外,美好的弦外之音。

但是,這些討論,原本該在政策形成前出現,現在卻成反對反對政策的聲浪。對於轉不過來的農委會,硬拗成少數社運人士、專家學者的意識型態,絲毫不知如同燎原的野火,早在沈默的農民中怒燒。

農民對於政策的不領情,統計數據應有預警,如果依舊執意進行,溫和的農民會將憤怒表達在下一場選舉中。

一個錯誤政策拖垮一個政權,早就不是新奇異事。

反農再,至今落在農再條例的條文討論,已無意義,農業再生的問題,不是農村建設所能含括,如果只在農再條例上的來回攻防,就像糊塗教授丟個爛考題,大家還擠破頭去想,無異浪費氣力。

該是轉向,丟出農再的新意,要的是全面的農業再生,而非狹隘的農村再生,主導單位不是奉承上意的水保局,或是自我矮化的農委會,而是調合各部會的行政院,為台灣農業再生提出一個完整系統的規劃,那是重建台灣農業,不是修繕台灣農村。

二千億該怎麼用,十張圖解,拋磚引玉。

【環境】


對於農業,生產作為核心概念,農業的環境不是只在富利農村,更在農村之外的廣大良田。當台灣農地開放,官方以為放鬆法規,放寬農舍興建,有利休閒性質的民宿、餐廳林立田野,以休閒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先不論這些民宿、餐廳,成為外來投資者的鄉村樂土,更危機的是,除了少數風景好的農業區,有條件蓋起民宿,更多不具休閒價值的農地,早已成為工廠用地,當農業區變成工業地,衍生出來的污染問題,早是台灣農民的心中苦痛,三十年前「客廳即工廠」的工業下鄉,造就農地污染,現今竟然再度重蹈覆轍。國土的分區規劃,成為農業再生的首要問題,也是確保台灣優質農地的根基。

二千億整頓農業區的工廠,有助農業環境的維護。


河水不該是紅色的,但是這條遭到污染的紅色河水存在十餘年,早成鄉村景觀。更糟是農業依賴水源,一條河的污染,透過引入河水灌溉的渠道系統,足以污染百甲農地。水保局、河川局年年整治河岸,但是遇上失能的環保單位,就算有不再洪氾的河流,但是污染的河水,讓河流失去原來面貌,農業成為祭品,農民苦不堪言。

整治河流不該只是各搞各的業務,從河岸到水質,都該有流域系統的思考,讓河流恢復河流存在的價值,田園、生態也能回歸自然純淨。

二千億整頓污染河水,幫助農民無污染種植,也有助消費者健康。

【建設】

對於農村中,荒廢半傾的農舍,以潔淨觀點思考,一意拆除進行空地美化,其實是對聚落歷失的輕蔑。農村的價值,整潔好看只是景觀低標,更重要是如何保有特色,形成整體聚落風貌,一棟廢屋,乍看雜亂,但是觀查細部,卻是滿載農村故事。

一棟半毀的農舍,以法令強拆,簡單!但是,如果能夠進行空屋管制,透過溝通、獎勵,讓農舍恢復原來面貌,保持聚落的完整,誰說百年後竹篙厝農舍,不會成為台灣的合掌村,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

二千億修繕傳統農舍,以區域觀念保全聚落的特色。


對於超愛蓋的公部門,不必老擔心私人住宅美不美觀,更應施力的是農村裡的公共建築,譬如穀倉或是糖廠,甚至辦公廳舍,保留具有特色的建築,成為農村的地標意象,有助農村的文化保存。

許多農村,最大的景觀破壞者,常常是公共建築,拆掉原本深具價值的建物,蓋起新式大樓,成為村落最突兀的建築,常常一條老街就毀在公共建物的一棟樓。

二千億保存農村公共建築,以文化財的理念,保存修繕鄉村地標建物。


對於農村,田園、房舍、水圳成為三項重要景觀原素,捧著錢到處蓋的農委會,真有心創造農村景觀,就不必蓋公園建涼亭,拿出魄力和水利會談判,讓所有鄉村水圳恢復舊日景觀。

減少水泥邊坡,改回自然土坡,滲流的水不是浪費,而是有助沿岸生態,當圳旁綠樹成蔭,蟲鳴鳥叫,甚至孩童嬉戲,那樣的自然農村,才是最美的農村景觀。

重要是這樣的美,不一定是為觀光,也不是蛋頭學者口中的懷舊,而是提供鄉村居民的舒適生活,農村再造的真諦。

二千億恢復水圳景觀,讓水圳結合生產與生活,重現農村的自然美景。

【技術】


對於農委會強推農村再生,水保局成為主導單位,對於農委會其他局處,無異是極大諷刺。太多單位數十年推廣台灣農業,到現今竟然以建設工程為主,農技人材倍感落寞。

農委會如果真想做農業再生,而非農村再造,重點單位應該是農試所及各地的農改場,這些藏著全台農業專才的單位,才是台灣農業再復興的基石。

台灣要走精緻農業,技術的改良精進,農民還是依賴農技單位的協助,但是數十年來,農技單位倍受冷落,不只研究經費不斷減少,甚至還一度要求自謀財源的走向公法人,農民不能再免費尋求協助,對於苦哈哈的農民,付不起錢找到協助,最後就是一招到老的自生自滅

更讓人驚恐是,這些在台灣不受重視的農技人材,中國視為上賓,一旦揮袖離去遠赴中國,拼出來的農業成就,足以傾覆台灣農業,到時再罵不愛台,先得自問愛過這些人才嗎?

二千億挽留農業人才,強化農技推廣,提升台灣農業的水準。


百年台灣農業發展,日本人打下根基,到現今台灣農業還是依賴日本,每每在農地之中,看見各種來自日本的農業機具,心裡總想著為何台灣無法自製。

這個問題所有人會說研發經費過高,但是幾十年下來,省下研發經費,卻讓台灣農民動輒必須以數百萬甚至上億貸款,買下從收割、溫室到碾製的農業機具,有時不合用,還得小改一番。

當工具都控制在他國手裡,台灣農業能玩出什麼把戲,別國自然心知肚明,甚至見勢漲價,硬是增加農業成本。有心為農民好,不是給魚,而是提供價廉物美的上手好工具,農民自然能種出一片成績。

二千億創設農機設計中心,為台灣農業打造好工具。

【產銷】


一直喜歡掛在溪底遙的這張圖,太美好的農產分佈圖,這意味差異化的界線,讓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產品。

在台灣,農業問題不是歉收不足,而是永遠的一窩蜂搶種,然後崩盤大家一起死,農民常自嘲,丟掉的水果比賣掉的水果多。一窩蜂搶種,衍生問題太多,不只價格崩落,那種缺乏種植地理條件及種植歷史的農作,通常不會太好吃。農委會怎麼不知這樣的問題,但是幾十年來怎敢對產區做出規劃管制,就是放任農民搶種崩盤,民怨再收購安撫,然後明年再來一次。

農業再生,首要之務是讓作物各有所屬,玉井的芒果、關西的仙草,彰化的花卉,旗山的香蕉,中寮的柳丁,東部的稻米,台南的虱目魚,依循產區分佈圖的脈絡,讓每個地區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透過獎勵方式,鼓勵農民遵循產地種植劃分,在細部規劃各種作物的年產量,保持優勢價格,如此台灣農業才不會外國還沒壓垮,自己就內鬥至死。

二千億規劃農作產地區分,獎勵符合產地種植農民,提供區域性農業協助,讓各分區能在特色農作上不斷精進,造就世界級品質知名度。


農業一直有大農迷思的存在,但是在開發中國家不斷追趕下,台灣農業也要有產業提升的概念,提升的方向正是政府不斷高喊的精緻農業。

從小農莊園到地區產銷班,小組織具有的調變性,通常能夠快速因應市場需求,更重要是建立個別品牌,成為農作品質信用的基礎。

WTO之後,日本開創達人農業模式,以法國酒莊的精神為本,讓專業者成為農作的品質保證,甚至代表一種美好食物的象徵。

在台灣,宅配行銷與農業市集的出現,讓生產者陪伴產品出現,那是意味一種責任與信用,更是農作價差的專業高下,有別以往集產集銷下,殺價求貨的品質不定。

當農業區走向觀光農業,其實重點不是多少人到農業區觀光,促進非農業者的蓋高樓拼消費,而是這些觀光者能夠認識多少當地農業,以及購買多少當地農作,農村觀光才有正面的意義。

二千億推廣達人農業,建立配銷通路,輔助宅配行銷與農業市集,打破長期削價壟斷的農業產銷。

【教育】


農村會毀滅,通常最後一根稻草不是經濟,而是教育。太多農民縱使苦、縱使累,還是願意守住家園,讓老宅不倒,不會成為農再下想整頓的良莠房舍。

但是學校一關,為了孩子教育,再能吃苦,也不忍孩子上學辛苦,與是搬遷離農,成為太多農民不得不的選擇。

農村教育,不只學校要堅守,等待農業再生人口回流,孩子回到校園,更重要是在社區之中,協助學校外的教育活動,更是彌補城鄉差距的不足。

二千億固守農村學校,幫助彌補城鄉教育資源差異,讓孩童能留故鄉,雙親不必離農。


為何寫這些,當看見能力有限的水保局,根本無力面對建設以外的農業問題,只想完成交辦任務。當看見不務正業的農委會,只想以觀光替代生產,漠視農業發展之根在於生產,根本不願面對問題。當看見糾結環境、生態、建設、產銷、教育等等層面的台灣農村問題,真正能夠扮演統整角色的行政院,以為編列二千億專搞農村再生,其他一切無事可作。

深深覺得,以農村再生解決農業問題,這樣的心態,這樣的作為,只會讓台灣農業走向明星休閒區與荒涼休耕地的二種景況,農業依然懸命一線。

二千億作甚麼,反農再的討論已無意義,營建署、觀光局、文建會能作的事,不必農委會、水保局撈過河。

反倒是,催生農業再生方案,解決一大堆台灣農業問題,遠比整頓農村重要的多。

說出農業需要的,不必委屈的只能推拒。十張圖,十個感觸,拋磚引玉,二千億的運用,必須回歸農業主體思考,以台灣農業永續為施政方向,不是製造樣版再生農村,更非廣散錢財討好農民。

農再給了一個契機,不是營造農村的富麗樣貌,而是我們面對台灣農業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