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 2004)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 2004)

2004年10月03日
引介:陳香松;圖片提供:春暉國際數位多媒體公司

今年3月,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的一份報告提出,過胖問題嚴然已經迅速取代菸害,成了可被預防的致命原因之第一名。現今37%的美國青少年與孩童有體脂肪過高的問題,肥胖已經成了一種流行性疾病。電視報導中,兩名女孩控訴McDonald,指稱其所供應的食物令人體重驟增,進而影響身心失衡以及人際關係不睦。一個明顯但又不這麼切確直接的線索是,這兩名女孩試圖仿傚對菸草工業的訴訟,以獲得賠償。

導演Morgan Spurlock依據對該案作成的有關「個人責任vs.企業責任」之決議,引發〈Super Size Me〉拍攝動機,前後費時不到7個星期便完成本片,並膺獲2004年日舞影展紀錄片類最佳導演獎。McDonald在本片上映一個月半後,停止了Super Size餐點的促銷,並推出Go Active Adult Happy Meals套餐,當然這跟片子有否關係,沒人能說個準。

本片之敘述主線是導演Morgan Spurlock身體力行,強迫自己連續30天,一天三餐,只吃McDonald的任何食物和飲料,誓言菜單上的每一道食物至少要吃一遍,且運動量必須控制在不超過美國人平均每日2500步之內。光是Morgan Spurlock所居住的曼哈頓,便有83家McDonald,顯然不是什麼艱難的任務。為了讓整個實驗過程取信於人且證據確鑿,於拍攝之初,Morgan Spurlock便委託了三名醫師(心臟、腸胃、營養),為他的身體健康狀況背書。絲毫不令人意外,一個月後,Morgan Spurlock體重增加了30磅、高血壓,膽固醇上升了65個百分點、肝臟呈現中毒反應、胸口鬱痛,性能力下降,其中一名醫師甚至言明,長期食用McDonald的垃圾食物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於此同時,Morgan Spurlock遍訪美國20個城市,包括擁有最多肥胖人口的休斯頓,訪問了各行各業的人,包括外科手術醫生、飲食專家、相關學者、律師、運動教練、高級主管、立法委員、垃圾食物耽溺者等等。同時,揭露了學校營養午餐的經營者早已向飲食企業體Sodexho妥協的事實、逐漸被刪減的體育課程之時數與經費的問題、來自食品工業的說客在國會裡面運作的情形、Ronald McDonald在孩童的心目中比Jesus Christ還要知名……但顯然地,以噴霧效果處理了諸多肥胖屁股的主人的面部輪廓之後,Morgan Spurlock還是無法解釋Big Mac狂熱份子Don Gorske為什麼看起來總是不夠痴肥的詭異模樣。

我無意也不想質疑在商業電視台(MTV、FOX、ESPN…)打混12年的Morgan Spurlock,在本片中反McDonald的意圖與膽識,然而不得不揭示出隱藏在這所有影像背後所代表的西方新興中產階級的價值觀(特徵:無菸但偶爾哈草,品酒但不酗酒,擁有汽車但更喜歡腳踏車、刈草車或步行,性喜自然、素食和瑜伽,住郊區,上健身房,沒事堆堆肥與做環保),當然這是途經修正主義的迂迴路徑來到當代,全民健康保險保障了普羅大眾的健康生活,飲食當然也要被嚴格管控與監督,這才能符合健保的總體精神。只是本片除了立基於令人可疑的健康至上論之外,似乎再也不能為我們回答別的問題了,譬如為什麼總是那麼湊巧地,所有速食連鎖企業都符合居住在都市中的低薪勞工階層的生活開銷與步調?

其實McDonald的議題不僅僅是食物而已,也許Franny Armstrong在1997年的片子 〈McLibel: Two Worlds Collide〉可以回答更多的疑問,在本片中McDonald對兩名倫敦的環保行動份子提出誹謗控訴,起因於兩人在McDonald店門外散播關於不實廣告、剝削員工與兒童、虐待動物、摧毀亞馬遜熱帶雨林、導致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問題等等的宣傳品。這場英國史上最漫長的審判,被告Helen Steel和Dave Morris在沒有辯護律師的情況下,讓McDonald付出了1.6億英磅的代價,也代表著McDonald壓制言論自由的時代結束了。儘管Helen 和Dave最終敗訴,法官的判決中仍然指出許多對McDonald不利的論點。

現實中,McDonald已經不再只是消費食物的連鎖企業體,而是文化意義的生產與再生產的機器,那裡有兒童的遊樂間、青少年的同儕派對、狹閉的情人雅座、全家人共聚的回憶點滴(這點Morgan Spurlock是無法否認的),結合廣告無限擴散的愉悅效應,總有那麼小小的一瞬間,在你心深處的私密角落烙下她的金字拱門印記──在Ron English (注) 的畫作下,金字拱門是撒旦的戟子。

注:Ron English,美國90年代極受爭議的通俗藝術家,以專門繪製大型看板、宣揚反偶像崇拜思想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