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亞行動50年 拯救阿布辛貝神殿 |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遺產巡禮

努比亞行動50年 拯救阿布辛貝神殿

2009年06月19日
作者:楊方

拆解阿布辛貝神殿;圖片提供:中華世界遺產學會「亞斯文高壩工程開始了;5年之內,尼羅河谷中段將會成為一座大湖,地球上最偉大的文明遺跡將面臨淹沒的危機。大壩將為沙漠帶來沃土,但我們也將為開發付出極大的代價……

「神殿或麵包?在最偉大的歷史遺產或生活在其中現代人類的福祉中做出選擇真的不容易,任何必須為此做出決定的人,都不可能不感到遺憾、不因此自責。於是並不令人意外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註)與蘇丹向國際社會提出請求,協助拯救這些瀕危的文物。這些即將消失的文物並不僅僅屬於擁有他們的國家,全世界都希望他們更永存不朽……

1960年3月8日,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維多裏諾維隆尼歇的這一段話,正式對國際社會提出了合作拯救努比亞文物的呼籲,在當年冷戰熾熱的世界中,啟動了影響未來50年保存人類文明與生態最重要的計畫之一:世界遺產公約。

亞斯文高壩(Aswan High Dam)

自古以來,尼羅河每年夏天的氾濫雖然帶來了農業與富足,但隨著居住在尼羅河谷的人口增加與都市的發展,尼羅河的氾濫必須要受到控制以保護產業與生命。在亞斯文築壩的水利工程有三個目的,防洪、發電與灌溉,對國家發展都有重要的助益。第一座重力壩由英國人設計建造,在1912年12月啟用,也就是俗稱的「亞斯文低壩 Aswan Low Dam」。然而埃及政府很快的就發現這座壩的設計缺陷,即便兩次升高壩體,還是無法攔抵尼羅河水位。於是築新壩的計畫在1954年提出,第二座更高、更大的亞斯文高壩將建在6公里以南的地點。在一連串國際政治的運作和折衝之下,最後由蘇聯負責設計、提供經費及重機具,在1960年動工,1970年6月21日完工。

亞斯文高壩的修築將形成一座長500公里、寬35公里的大儲水湖,以第一任總統之名命名為納瑟湖。納瑟湖的形成將淹沒埃及與南方鄰國之間、擁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努比亞地區,也將改變努比亞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拯救努比亞文物的國際合作計畫迫在眉睫。

努比亞行動:拯救人類遺產

世界遺產雜誌五月號即以拯救阿布辛貝神殿為封面故事;圖片提供:中華世界遺產學會亞斯文高壩工程箭在弦上,努比亞地區豐富的人類歷史與文化資產將逐漸淪為波臣的警告雖早在1904年就已經被提出,但廿世紀初上半葉國際社會的動盪不安、兩次世界大戰與區域性的衝突不斷,古蹟保存議題優先性相對邊緣化。1953年,埃及古物部長穆斯塔法阿默提出了拯救計畫的芻議,埃及政府隨即召開跨部門會議並成立特別委員會,開始對努比亞地區的文物展開登錄、保護與保存方式的研究。

對考古學者而言,利用這次機會將可全面性的調查、發掘與紀錄努比亞尼羅河谷的所有文物與遺址。1959年,埃及與蘇丹政府請求UNESCO協助兩國保護與拯救瀕危的努比亞文物遺跡。1960年UNESCO總幹事即對會員國發表了拯救努比亞文物國際行動的呼籲。這項呼籲號召了風起雲湧的國際性協助,參與對努比亞地區數百處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紀錄、上千件文物的發現以及拯救與遷移重要的神殿建築前往高處;其中最知名而且重要的就是阿布辛貝與菲萊廟群。同時為了有效管理國際援助與資源,UNESCO也成立了國際行動執行委員會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ampaign)與信託基金,來協調統籌整個計畫。

編後語:50年後的今天

阿布辛貝神殿現況;圖片提供:中華世界遺產學會拯救努比亞神廟和遺物,自此成了一項超越了國家利益的國際行動。今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埃及召開一場國際會議,紀念努比亞行動50年。這50年間,國際共同合作,拆除和重新安置阿布辛貝神廟,並從尼羅河水域中拯救出不計其數的古物。「這是第一場國際文物保護運動,也是一場規模空前、至今無與倫比的技術壯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迄今為止,這場獨一無二的行動,為樹立人類共同遺產的重要觀念鋪了一條坦途,從而鞏固了1972年簽署的《世界遺產公約》。這正是這場偉大運動,所留給我們的經久不衰的遺產。」

拯救努比亞國際運動已於1980年正式結束,但直至今日,聯合國仍與埃及、蘇丹政府合作,持續開羅埃及文化國家博物館的建設工作。

※本文節錄自世界遺產雜誌2009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