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谷(又名阿爾喜旦河道:Wadi Al-Hitan)位於埃及西部沙漠,離首府開羅南南西150公里,法雲目省(Faiyum)以西80公里,屬於愛爾賴恩河道保護區的一部分(Wadi El-Rayan Protected Area;WRPA)。該保護區位於一系列天然湧泉的中心。1970年代因為自夸蘭湖引水灌溉形成兩處死水湖。整個阿爾喜旦乾谷在保護區中相當奇特,在湖西40公里處環繞著風成沙丘、丘陵、懸壁及高地等沙漠景觀。
晉身世界自然遺產
阿爾喜旦河道的化石層於1902至1903年的冬天,首次被地質調查所的H. J. L. Beadnell 所發現,然後公諸於世。1905年倫敦自然史的研究人員Charles Andrews將化石層中出土的古鯨魚大型頭骨化石等定名為兩個新種。1947至1948年,美國加州大學及1960年代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分兩次非正式的考察過該化石地點。一直到1983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於1985至1993年之間共分五次,每次在此正式考察六週。經由上述古生物學家們的深度調查研究,發現了阿爾喜旦河道在古生物學研究上的重要性,特別是1989年,這兒首次發現世界上最早保存後肢的早期鯨魚化石。
2004年經聯合國科文教組織(UNESCO)委託國際自然保育組織(IUCN)派學者專家們審查,再經過一年的現地勘察、訪談後,指定鯨魚谷為世界自然遺產,範圍包括20015公頃的核心區(Core Zone)以及5885公頃的緩衝區(Buffer Zone)。
鯨魚谷化石群的普世價值
國際自然保育組織IUCN指派了七位世界級古生物學者將該遺產地出土的化石群與全球其它發現鯨魚化石的地點比對之後,他們認為該區具有的普世價值是:
一、詳實地記錄了鯨魚演化的早期階段,以及古鯨魚從陸棲哺乳類演變到海棲哺乳類的完整過程。該地點的特殊重要性在於牠是全球唯一一處出土了大量保存完整、高品質的古鯨魚化石;且不但在原地質及地理區位保存,更重要的是,首次發現了鯨魚有「後肢」的證據。
二、古生物專家們特別強調遺產地必須具有哺乳類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之關鍵觀念,代表群體結構特徵的優先性,以及高層次的分類學地位。
上述遺產地的兩項普世價值,加上其真實性及完整性完全符合了世界遺產自然遺產中的第一項標準(2005年後,改為世界遺產指定第八項標準),因而於2005年4月被指定為世界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