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10日
摘錄自2009年7月9日中華工商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方精雲日前向國家林業局介紹的其在碳循環與森林作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自1981年起到2000年止,中國工業碳排放總量達到132億噸,而森林生態係統抵消了同期工業總排放的22.6%,在未來20年裡,如果面積不變,僅僅改善林分結構,增加密度,中國森林還可以增加22億噸碳匯;如果按照林業規劃到205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8.4%,中國的森林碳庫可以再增加30億噸碳匯。
碳排放交易是用經濟手段推動環保的國際通行辦法,作為這種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的核心內容,1997年開始接受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重要議定書,是碳排放全球交易的政策驅動力。目前,排放模式全球碳交易市場年均交易額已達300億美元,預計將來還會大幅增加。現在,參與碳排放交易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將目光投向了亞洲,投向了中國。
那麼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匯上可以產生多大價值?研究結果顯示,在1981年至2000年間,我國森林植被碳儲量和土壤碳儲量均有所增加,20年間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總匯29.9億噸,其中森林植被生物量碳匯和森林土壤碳匯分別為15.8億噸、和14.1億噸,抵消了同期工業總排放的22.6%。研究結果還表明,我國森林在未來50年裡,如果面積不變,僅僅改善林分結構,增加密度,我國森林還可以增加22億噸碳匯;如果按照林業規劃到205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8.4%,我國的森林碳庫可以再增加30億噸碳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