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09)年4月16日,全國能源會議上有環保團體大聲抗議,「這個會議只是既得利益者在分配他們的利益罷了,台電代表可以進來,抗議民眾不得而入。關於排碳量、碳交易的議題都沒有落實政策管制,這個討論根本是屁,屁!」。
言猶在耳,環保署在7月10日一場審議台電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規劃的專家會議上的立場,似乎呼應了環保團體所憂心的──政府在節能減碳上的作為言行不一、前後矛盾,幾乎已到了「人格分裂」的一面。
製表:地球公民協會
台電規劃在未來的16年內,陸續興建15座80萬瓩的燃煤機組,使全台灣燃煤電廠總裝置容量擴增1,080萬瓩。針對這些統計數字,台電並沒有明確說明目前台灣用電量情況以及為何需要擴增電力設備。
這些燃煤機組預估將排出6千萬噸的二氧化碳。針對這些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台電擬出幾項應對方案,包括「增加天然氣使用量」、「核能一、二、三廠延役」,以及「發展再生能源」。
增加天然氣無疑是讓能源進口比例高達99%的台灣,更加仰賴外國,間接導致台灣經濟產業隨國外能源市場浮動。
其次,以核能一、二、三廠延役,更是直接違背了經濟部長尹啟銘在能源會議上的結論。雖然環保署對此回應,「台電公司提出的主要減碳方案為核一、核二、核三廠延役及新建3座新的核能機組,並非實情」,但地球公民協會執行秘書薛淑文表示,台電發表的減排規畫中已將核電廠延役納入考量方案,並以書面資料呈現。身為監督單位的環保署為何如此回應,令人不解。
另外薛淑文也表示,台電對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預估數字令人質疑,台電並沒有精確預估的程序與模型,因此環保團體懷疑有高估之嫌。環保團體質疑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呼應劉兆玄在「全國能源會議」中將核能做為低碳家園最佳選項的結論,使發展核能合理化。
「裝置容量」不等同於「發電量」
至於發展再生能源這部分,雖然台電表示將會增設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且2025年其裝置容量可達1011.7萬瓩。但6月12日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最為環保團體所詬病的,莫過於「裝置容量」這四個字。
因為所謂的「裝置容量」不等同於「發電量」,換句話說裝設了大量再生能源裝置的廠商並不一定會以再生能源來發電。這點引發環保團體質疑,台電能夠裝置大量設備卻不以此發電,並向外公告再生能源發電量無法供應全台所需,因此成為推廣核能的合理藉口。
收購電價交付市場機制 減排缺乏明確期程
而關於購買碳權方案,環保署承諾將會要求台電「以購買碳權及經營碳權達成目標及將相關支出附加於電價中。」但台灣目前碳交易機制尚未確立,暫時無法以交易方式抵銷溫室氣體排放量,加上台灣並非京都議定書中附件一國家,碳交易市場對台灣而言充滿未知數。暫不論如何抵銷台碳量,環保署所謂的「相關支出附加於電價中」表明未來台電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所造成的風險,不論是反映在電價上;或是反映在全暖化上,仍然由全民共同承擔。
面對大量的溫室氣體,台電雖表示已有減排的相關期程,且政府若有新減碳目標與期程時,台電公司即應配合調整。但只要對照日前溫室氣體減量法公聽會就可以發現,政府對於企業排碳的態度採取「自願減排」。而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始終不願意訂出明確期程。在政府毫無減排決心,並為企業、廠商大開方便大門之際,台電所承諾的減排目標能有多少實踐機率?
燃煤電廠加石化業 綿延成灰色海岸線
另外仔細研究台電欲興建和規劃中的燃煤電廠,分別是:台北縣林口電廠更新擴建3個機組、深澳電廠更新擴建2個機組;台中縣台中火力電廠增建2個機組;彰化縣彰工電廠新建2個機組;高雄市大林電廠更新擴建4個機組;高雄縣興達電廠增建2個機組。
光是台中與彰化,正好與附近高汙染產業連成一線:台中火力發電廠、彰化火力發電廠、彰化大城國光石化、彰化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雲林麥寮六輕,綿延成為西部沿海灰色廊道。高科技產業帶來的水汙染影響附近土地和沿海地帶,火力發電廠從早到晚不曾停止的黑煙遮蓋中部的藍天。
更不用說高雄大林與彰工電廠都還在環評階段,彰工電廠開始之初便爭議不斷,即使環評有問題台電仍不放棄在彰化設置火力發電廠。
邊喊節能 邊排碳 低碳非核遙遙無期
從去年新政府上任開始,為響應節能減碳因此提倡脫西裝、開小車,但是眼見能源會議上針對再生能源毫無共識,閉幕式上行政院長直言核能是最佳選項。隨後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僅優惠大型資本的廠商,造成市場壟斷卻不一定有實質推廣的效益。
而能源會議之後一個接一個開發案席捲台灣各地,用高污染、高耗能、高排碳,換取農民辛苦開墾的良田,或是大半輩子的心血。正當全世界都致力於發展綠色產業以開創經濟新局時,反觀台灣卻仍然以工業革命時期的思維在規劃經濟建設,拿夕陽產業作救命仙丹。
面對全球暖化,世界各國共同簽署京都議定書設定減排目標,台灣政府不斷強調自身雖不在協議國家之列,卻仍以自願減排方式遵守議定書的內容。只是從政府一邊強調節能減碳;另一邊卻容許大量排碳的產業擴張,在呼籲全民減碳之際卻遲遲不願調整結構,在這種精神分裂式的政策口號下被犧牲的只是台灣人民非核、低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