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錄種螢火蟲 現身墾丁國家公園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新紀錄種螢火蟲 現身墾丁國家公園

2009年07月24日
本報2009年7月24日台北訊

黃頭端黑螢。陳燦榮攝。墾管處提供。夏日夜晚是賞螢火蟲的好日子,您是否注意到,同樣是發光昆蟲,螢火蟲也有不同的品種呢?最近墾丁國家公園記錄到了一種人們未知的螢火蟲,暫時稱之為「黃頭端黑螢」。這種螢火蟲頭部為明顯黃色,體長約7-8mm,科學家將深入調查其生態習性。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今(2009)年委託螢火蟲專家陳燦榮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鄭明倫博士進行螢火蟲資源調查,於5月間發現一種熠螢屬(Luciola sp.)的未知種類,暫稱之為黃頭端黑螢,目前已判定為台灣新紀錄種,至於是否為新種,仍須更進一步檢驗。研究人員也將持續調查其行為與生態習性。

墾管處指出,墾丁國家公園是螢火蟲相最豐富的地區,集中在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以屏200號縣道沿線東側丘陵與低海拔山區的原始或次生樹林為主要棲地。

螢火蟲是一般大眾很熟悉的發光昆蟲,在台灣也是重要的生態旅遊資源。全世界共記錄2000多種,而台灣已知種類有54種,另有一些尚待命名的種類。一般來說,螢火蟲隨著季節時序發生,如脈翅螢類自四月中旬開始出現至今;幼蟲水棲性的條背螢(Luciola substriata Gorham)每年四、五月在台灣中、北部開始出現,但是恆春半島乾燥的冬季與春季使得水塘普遍乾涸,條背螢在明顯的夏季降水後才開始羽化為成蟲出現。

然而,端黑螢(Luciola praeusta Kiesenwetter)不僅是墾丁國家公園內夜行性螢火蟲的優勢種,在恆春半島的族群更是台灣目前所知唯一全年出現的特殊物種。

墾管處表示,該機構今年整理了墾丁地區的螢火蟲名錄,發現自20世紀初期迄今近100年間,在恆春半島曾記錄過的螢火蟲高達26種,幾乎占台灣已知種類的半數,顯見墾丁的螢火蟲資源豐富。經過上半年密集的野外調查,研究人員已確認當中至少有19種分布在墾丁國家範圍內,還有數種秋冬季出沒的螢火蟲須待下半年確認。

墾管處表示,近十年來賞螢在台灣已是熱門的生態旅遊主題,未來將運用賞螢等活動來提升民眾對鄉土資源的關心,並會透過持續的調查研究及日後與社區的合作,讓「螢火蟲」有機會繼賞鷹季、陸蟹活動之後,成為墾丁、滿州等地區另一個生態旅遊活動的焦點。

黃頭端黑螢小檔案
新紀錄的黃頭端黑螢(Luciola sp.),頭部為明顯黃色;體長:約7-8mm。與其它端黑螢的差異:身體比例較相似種細長,且頭部成黃色,台灣端黑螢屬中,沒有黃色頭殼的種類。(資料來源:墾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