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陰,不合適昆蟲觀察。但,這只是一種心態,未必符合事實。尤其對昆蟲觀察者來說,晴天就有屬於晴天的昆蟲,陰天就有屬於陰天的昆蟲,雨天也是,霧天也不例外。換言之,不同的天候有不同的昆蟲出沒,擁有更多的天候類型就會擁有更多樣的昆蟲可觀察。如此一想,我倒覺得昆蟲觀察者在面對什麼天候才合適觀察昆蟲這一問題,應擁有像蘇軾《定風波》詞句裏的「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般心境。
2009年03月22日,一早的三義下起了短暫微雨。雨停之後,天空還是扳著一張陰鬱的臉。和幾位伙伴正站在一條步道入口,望向步道,沒有任何蝴蝶飛舞。我並不確知伙伴們的心情如何,但無人抱怨,各自抽出相機,開始了自己的觀察。也許是天陰的緣故,我發現了一隻選擇提早就寢的斑節細腰蜂(Ammophila clavus)。這是我第二次拍到斑節細腰蜂的睡姿,從張永仁《昆蟲圖鑑2》,我得知了牠是隻雄蟲。節錄張永仁形容的雌雄特徵差別,整理如后:「雌蜂腹柄節細長,橙褐色;各腳腿節以下橙褐色。雄蜂腹柄第二節下側橙褐色,身體其餘黑色。」知道了雌雄蟲外觀的差別後,我基於好奇,想知道五年前第一次拍到的斑節細腰蜂睡姿照片的那一隻,究竟是雌還是雄。一比對,真幸運,竟是隻雌蟲。換言之,我只拍到兩次泥蜂睡姿,竟得一雌一雄,真是幸運極了。
第一次拍到斑節細腰蜂的睡姿是在2003年9月18日。那時,吳明益的《蝶道》還未出版。《蝶道》一書有段文字提到法布爾曾經觀察過泥蜂睡覺,令我印象深刻,法布爾寫道:「泥蜂睡覺,是憑藉口器的力量,將身體橫撐在空中。只有蟲類才想得出這類主意,牠們動搖了人類關於休息的觀念。」會對這段文字特別深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蝶道》的出版時間正好是在2003年10月,在我拍到細腰蜂睡姿後的一個月,所以印象仍深。
從《迷蝶誌》出版後,我開始注意到吳明益的自然書寫。《蝶道》一出版,我幾乎是第一時間買到手,並幾乎是一口氣將它讀完。透過這本書,吳明益把自己的自然書寫帶到了一個新的境地。這本書不只是台灣自然文學的優異之作,同時是台灣昆蟲文學和台灣蝴蝶文學的經典,吳明益創造了一個昆蟲觀察的新視角,同時也創造了台灣昆蟲文學在書寫上的新道路。
正因為吳明益在《蝶道》一書提到了法布爾《昆蟲記》的泥蜂睡姿,引發了我另類搜尋昆蟲的興味,由於這種搜尋是在書本和網路裏,而非在大自然裏,所以我說它是「另類的」昆蟲搜尋。我為了找出《昆蟲記》關於泥蜂睡姿的文字敘述,搬出了遠流版十冊的《昆蟲記》,每一冊肯定都超過三十萬字,我從關於泥蜂的章節去找,沒找到;再擴及各種蜂類的章節去找,還是沒找到。失望之餘,隨手從書架取下一本《昆蟲記》選譯本,瀏覽目錄竟有一個章節,標題為「昆蟲睡姿辨」,趕緊翻到該章內容,一讀,果然有泥蜂睡姿的敘述。更令我欣喜的是文末的一行字:「節譯自原著第5卷《椎頭螳螂》」。原來,泥蜂睡姿的文字敘述不在蜂類的章節裏被提及,而是在螳螂的章節裏被提到。
在書本和網路裏尋找一些關於昆蟲的解答,其興味,往往不輸給在大自然發現某一未曾見過的昆蟲,或是發現某一昆蟲的特殊行為。照片裏的這隻睡覺的蜂,圖鑑上說是細腰蜂,可是法布爾說是泥蜂。細腰蜂和泥蜂有何不同呢?經過網路的搜尋後,在「台灣大學昆蟲標本館數位典藏」網站裏,發現了「泥蜂科,俗名:泥蜂、細腰蜂」的文字說明。便明白了原來細腰蜂就是泥蜂;而泥蜂並非泥壺蜂;泥壺蜂已被歸入胡蜂科……當然,在這些中文名和拉丁文學名裏不停反覆,似乎提升了對蜂類在分類上的了解,但也因為反覆查詢而對蜂類的認識感到更加多樣、更加複雜、更加混淆不清了。
對我這個昆蟲觀察者來說,當我的查詢準備從認識的喜悅跨入到混淆的困惑時,我就會中止追根究柢,免得趣味被消磨殆盡,這樣或許不好,但卻有幾分「不求甚解」的隨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