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中北部才剛經歷83年來最嚴重乾旱,民眾為搶水甚至不惜殺人,連帶重創印度經濟,讓近年來被喻為未來兩大經濟強國之一的印度遠景蒙上陰影,再度突顯出水資源對於未來人類生存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雖然水資源可再生,但是受到世界人口增長、氣候變遷帶來全球性的乾旱、人類活動造成對水源污染、供水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不當的水力利用及管理等因素的影響,水資源的供應量遠遠不能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目前約有7億人口生活在用水緊張或短缺的國家,估計到2025年,情況將更加惡化,水資源爭奪序幕已經拉開。
台灣同樣面臨缺水危機,雖然台灣平均年降雨量是全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實際上可利用的水資源只占降雨量的兩成,每人每年分配到的降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7,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排名第18的水資源貧乏地區。加以國人普遍未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性,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為290公升,約為美國人用水量(150公升)的兩倍。
雖然農業用水已部份移出供工業與家庭使用,但是農業用水仍然是台灣水資源利用的最大宗。因此,如何透過減少肉類食用、調整作物種類,及提升用水效能,應該是台灣在思考節約用水的重要方向。
目前全球農業節水的重點主要擺在減少田間和輸水過程中蒸發量的「資源型」節水,及降低作物耗水量的「效益型」節水。同樣的,未來台灣農業應積極朝向培育能忍耐氣候變化、耐高溫與乾旱的作物種類;透過工程技術、制度創新以及發展節約灌溉用水設施與技術;採用較精密灌溉供水管理等等方向努力,來降低農業用水量。在管理制度上鑑於目前全球自來水絕大多數都是公營機構,且都走低價化,致效率不佳,未來應改採取民營化經營,可使水資源利用更有效率。
水資源短缺也創造出嶄新的投資機會。根據經濟學家估計,未來25年內至少有數千億美元的費用會投入到水產業。面對如此龐大的商機,國內環保與相關科技企業應及早佈局,好分食這塊大餅,並透過科技與管理制度的整合讓台灣能安然度過缺水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