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台灣這塊土地喘口氣吧!」環保署署長張國龍11日晚上,一身輕便地參加「2006年全國河川NGO會議」,與全國河川工作者面對面座談。張國龍建議,由民間組織針對全台灣的人工濕地進行總體檢;面對開發主義至上的當下,張國龍期待,全國環保團體於4月22日全國永續會議前盡速凝聚共識,提出建言形成輿論壓力。
台南社大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黃煥彰率先以「濕地變荒地」提出質疑說,人工濕地的推動已邁入第8年,台南市的案例全面失敗,人工濕地若視為一級處理廠操作絕無成功可能。他以南市東寧運動公園為例說明,這座由國民健康局補助187萬,號稱每天處理100噸廢水的人工濕地,由於淨化效果不佳、流動性差、蚊蟲滋生,現在已經廢棄。其他如竹溪、灣裡人工濕地、柳營八老爺農場,這些不同單位補助的工程都是失敗收場,即使麻豆港尾人工濕地較為成功,也面臨缺乏後續維修經費的困窘。台灣生態學會的鍾丁茂,則直指政府不保護天然濕地,卻在不當地點大搞人工濕地,著實荒謬。
雖然二重疏洪道的人工濕地是成功的,但張國龍坦言,長久以來每當環保典範樹立後,相關單位接二連三地跟進興建,其次是設計心態有誤的情況下,目前各界過度迷信人工濕地,無奈的是主導者多辦不是生態專家。他期待由民間團體儘速組織一專業團隊針對全台灣的人工濕地進行公開、客觀的總體檢。
大煉鋼廠、八輕、濱南案、溫室氣體減量,是許多與會者共同關心的問題。張國龍認為,這些議題亟需公部門的定調,由於保育與開發的角力,如何取得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認同是當務之急,無奈多數人認同,工業開發行為遠遠高過環境保護的聲浪,完全不成比例。說服「中間選民」理解台灣的高耗能、高耗水等基礎工業無須再由台灣人民負擔這些環境成本,讓台灣這塊土地獲得短暫的喘息。
台灣河川治理失敗,相當程度是由於水域事權不統一,對此張國龍表示需要等到政府組織再造後,成立環境資源部才有解決的可能。但今(2006)年能否通過,卻是悲觀的。環保署不過是減緩台灣環境惡化的速度。環保署像是個醫生,雖然可以做出診斷,卻不能強迫每個人照著做。目前能做的例如資訊公開,張國龍也允諾會一步步進行。
面對環境敵人人數與財力的絕對優勢,張國龍期待,透過環保團體於4月22日全國永續會議之前統一口徑,告訴政府環保人士的基本底線,作為政府施政的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