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資訊 以解決自身問題
「面對牽涉重大利益的議題,政府往往會把資訊藏起來」小地方新聞網的負責人馮小非表示,資訊不流通造成公共議題無法進行討論,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有甚麼選項。但人民最關心的,卻是跟自己切身相關的議題。
2005年,台南縣長選舉做了一次公民審議的實驗,民眾提出他們自身所關切的問題,讓候選人在辯論大會上進行辯論,這次選舉改變投票意願者高達30%,也就是說,原本依政黨傾向投票的民眾在辯論大會後改變了他所支持的候選人。藉由這個例子,輔仁大學新傳系副教授陳順孝表示,所謂的民主應該是在人民關心的議題上,提出充分的方案後,讓民眾思考他們究竟應該選擇哪位代理人。只是台灣的政治長期受到政黨綁架,而媒體也未曾提供這樣公開辯論的空間。
為了讓民眾能夠對自己所關心的議題有更多了解,1970年代美國發展出「公共新聞學」,重新反省媒體應該帶給閱聽眾甚麼內容。當時公共新聞學的主要反思之一便是,讀者是一個「公民」而非「消費者」,新聞不該只是要讓讀者買下它,而應該讓讀者能夠就切身議題,找到足夠資訊並做出判斷。陳順孝表示,這樣的新聞內容雖然又長又硬,但研究顯示這些媒體的銷售量和名聲卻是上升的,因為人們都希望能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答案。
曾經媒體應該是公開的平台,讓資訊廣泛流通使人民有足夠的知識做判斷,但現在政府則是最大的廣告主。陳順孝說,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農村再生條例,政府還買廣告搞置入性行銷。從前媒體可能遭到政治報復;如今媒體則是受到經濟制裁。媒體被商業綁架的結果便是人民再也無法聽到多元的訊息內容。
「我們無法阻止銀河帝國的崩潰,但是我們可以試圖將三萬年的黑暗動盪時期縮減為一千年。」這是美國科幻作家以撒‧艾希莫夫著名小說「基地三部曲」中的一段話。台灣的媒體環境,也面臨了最黑暗的時期,但我們出口,也許就是網路社會底下發展出的廣大公民記者,以及小眾媒體。這是陳順孝對當前台灣媒體的評論。
做為一個特殊的小眾媒體,馮小非回憶當初小地方為甚麼如何出現:由於新聞局地方新聞處的處長認為主流媒體總是很偏頗,並不了解地方的心聲,所以希望能夠由公部門提供經費來支撐一個地區性的新聞網絡。雖然是公部門提供的平台,小地方卻盡力發揮小眾媒體的本色,例如農村再生條例議題,小地方便反應出許多地方農村內的真實感受。相較於都市,地方總是受到忽略,馮小非說,小地方新聞網便是希望做為一個平台,促成城鄉的經驗交流,讓都市中相對有決策權力的人多了解地方的想法。
透過網路,小地方讓都會區看見鄉村,同樣透過網路,網友串連起群眾的智慧。在專家治國的時代,一般人很難挑戰專家所代表的權威,但網路提供一個跨領域的討論平台,讓不同面向的意見得到彙整,這些集合眾多專業人士的知識使網友能夠與專家對話、甚至挑戰專家。陳順孝指出,最典型的便是樂生的例子。網友兩天內募得20萬,買下蘋果日報的廣告,刊登網友與部落客針對樂生所提出的90%替代方案,挑戰北縣文化局的保存方案。
曾經分散的群眾在網路世界裡重新排列組合,讓群眾的智慧成為強大的力量。陳順孝表示,能夠促成這種力量集結,先決條件便是一個公開的討論空間,讓所有訊息能充分流通,在這樣的空間底下,為公民提供進行辯論的彈藥,等待某個站出來的時機。
面對人民必須努力收集資訊跟專家對談,以審議民主的方式取代逐漸失效的代議制度,陳順孝表示,甚麼是最好的民主?代議民主目前看起來是出了問題;審議民主未來或許會讓人失望,但所有失敗的經歷,都會是未來成功的基礎。
在台灣,一場審議民主的實驗正在進行,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和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的「2009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並邀請到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先生擔任高峰會的台灣榮譽主席,將於9月26日於台北耕莘文教院舉行;歡迎有興趣、年滿18歲的一般民眾,可踴躍報名。有興趣的民眾可上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網站進行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