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老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中國古老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

2009年10月02日
摘錄自2009年10月1日新華網宜昌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1日上午發佈消息說,被譽為「水中熊貓」的古老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首次獲得成功。從此,中華鱘人工繁殖可以不再依賴稀有的野生親魚,這對該物種的保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鱘魚全人工繁殖是近年來全世界鱘魚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工作人員先後突破了人工馴養、性腺誘導和人工催產等一系列技術難關。9月30日晚,在位於三峽壩區的研究基地,中華鱘研究所養殖的子一代中華鱘個體終於成功催產並授精。

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在全球尚屬空白,過去人工繁殖主要靠從長江中獲得野生子一代。然而科研監測表明,近年來長江中野生中華鱘的種群數量很小。水體污染、船舶航行傷害等對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構成了不利影響。因此,開展子一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研究,確保子二代中華鱘能夠儘快繁殖成功,一直是中華鱘研究的攻關點。

中華鱘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物種之一,有1.4億年曆史,屬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生在長江,長在大海,絕大多數性成熟要15年以上,每年夏秋自長江口洄遊至金沙江產卵繁殖,幼魚長到15公分左右後便遊至大海。

1981年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後,中華鱘自長江口洄遊到金沙江的通道被阻斷,目前科研人員發現中華鱘已在葛洲壩下游江段建立了新的產卵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