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放生 對環境、動物造成莫大傷害(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商業化放生 對環境、動物造成莫大傷害(上)

放生還是放死? 功德還是造孽?

2009年10月05日
本報2009年10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身體不舒服、婚姻不幸福、求家人平安發財、迅速累積功德以求來世福報,通通都要「放生」。但台灣宗教組織的放生現象,在少數法師刻意扭曲慈悲護生原意,披上「贖罪」、「求功德」等外衣,已成為快速募款,具有「宗教市場區隔」的營利事業。

而且,放生行為背後有一套完整的商業供需。為因應市場需求,無數動物被捕捉、繁殖,動物及環境都飽受苦難。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國際人道協會(HSI)舉行開記者會,公布最新台灣放生現象調查。研究會指出,台灣每年至少750次、每天約2.1次的放生活動。共有7個組織會到海外放生,放生地點遍及中國、香港、美國、加拿大、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尼泊爾、印度、西藏等。

籠內的放生鳥許多早已虛弱無力,無法高飛。放生者進而拍打籠子驚嚇牠們。

根據研究,放生鳥虛弱致無法飛行的比例約0.74%至5.4%。這些失去活動能力的鳥類,傷亡機會極高。

許多野生鳥類在被捕抓後,由於驚嚇而不吃不喝,死傷慘重。

為了因應放生的「市場需求」,鳥店還提供專車運送放生物。

水利署已立牌公告鯉魚潭水庫禁止放生,違者將依水利法處罰,但放生團體無視公告,公然違法。

密宗團體堅持「商業化放生」的比例達96%,值得宗教與保育主管機關注意。

扭曲慈悲護生原意,披上贖罪、求功德外衣,商業放生已成募款工具,是「宗教」營利事業。

傷害生態,增加個體動物的犧牲:野生動物獵捕、人工飼養動物繁殖、買賣。大量化、商業化放生,不是慈悲,而是造孽。

魚塭繁殖、基因相似的經濟魚種,被大量放到野外,加速台灣本土魚類的生存危機。

研究指出,在放生時及放生後,容易因短期內受傷魚體大量死亡,引發局部河水、水庫的水質敗壞,影響其他水中生物。

新竹縣、市議長無視商業化放生扭曲護生原意,對生態的危害,還贈送花圈,誤導民眾視聽。

寺廟附近常見兜售放生鳥的個體戶。以簡易塑膠網袋裝著斑鳩等鳥類,直接放在滾燙柏油路上、曝曬整天,毫無遮蔽、連水也沒得喝,袋內僅有少許乾玉米飼料,明顯虐待動物。

「對動物個體生命的關懷」被商業化,放生組織與「抓鳥人」、「鳥店」、「賣鳥人」形成互利共生的營利結構。

放生鳥被捕抓、運送過程,長期被關在狹小的放生籠,窄小空間往往囚養20多隻,被迫與糞尿共處。大型的斑鳩甚至無法站立、展翅。其身心痛苦驚恐,毫無動物福利可言。

※照片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