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專家說:「蝴蝶,是一種寡食性的昆蟲。尤其是蝴蝶幼蟲,通常會選擇特定植物當作食草,所以人類在認識蝴蝶的時候,同時也必須認識植物。」
賞蝶民眾說:「在台灣尋找蝴蝶,是一連串的驚喜,也是沈甸甸的嘆息。」
大學教授說:「人口膨脹,土地開發,蝴蝶的生活環境被過度改變,再加上外來生物的入侵,蝴蝶在台灣,已經快要無法立足了!」
而蝴蝶想說:「台灣,這座島嶼,有超過四百種的蝴蝶記錄,有蝴蝶王國的傲世美名,但這些,都是你們人類的說法。面對人為開發、環境破壞,我們的抗議,就只能默默地消失……」
走吧!讓我們尋蝶去
為了讓民眾認識蝴蝶,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每個星期天,台灣蝴蝶保育學會都會在台北近郊,舉辦賞蝶活動。過年前的最後一場賞蝶,是在台北縣烏來的桶后溪。解說義工葉淑蓮,原本只是一位單純的家庭主婦,幾年下來累積的賞蝶經驗讓她深刻的理解到,蝴蝶的美麗來自於多變的成長過程。她說,賞蝶除了看蝴蝶成蟲飛翔的姿態外,還能觀察到蝴蝶從卵、幼蟲、蛹到成蟲的變化,其中幼蟲與植物的關係,讓人類更謙卑地體認到大自然的奧妙,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沿著山徑慢慢移動,可以看到人為破壞的影響,也能發現大自然的生命力。過程中,有人抬頭睜大眼睛,努力尋找具有保護色的蛹,有人低頭仔細端詳,小心觀察蝴蝶幼蟲的蹤跡,短短的兩百公尺,一行人走了兩個小時。
台灣四百多種蝴蝶中,小灰蝶佔了110多種,是族群量最大,但體型最小的蝶種。而紅邊黃小灰蝶,則因為外觀亮眼,比較容易被發現。不過蝶會更重視蝴蝶幼蟲的成長情況,因為透過幼蟲與食草的關係,可以觸發民眾對生態多樣性,產生更多體會。像是路邊的颱風草,看起來像雜草,但對黑樹蔭蝶來說,卻很重要,因為颱風草是幼蟲食草,黑樹蔭蝶蝴蝶媽媽,為了讓幼蟲平安長大,一定會在颱風草背面產卵。意思是說,自然環境有足夠的食草,才有健康的幼蟲,也才能出現自在飛舞的蝴蝶。
雖然冬天不是賞蝶的季節,但是遇到好天氣,蝴蝶也會出來曬曬太陽。參與這場賞蝶的民眾林朝源,雖然是第一次到野外賞蝶,但是在義工的協助下,他不僅看到自由自在飛舞的成蟲,也看到蝴蝶媽媽在颱風草背面產下的卵,以及剛孵化的幼蟲,對於蝴蝶生態的奧妙,林朝源深受感動,他認為自己未來應該為台灣的環境生態,多盡一份心力。
Formosa!蝴蝶王國
車水馬龍、行人熙攘,南投縣埔里鎮的街道,跟一般城鎮沒什麼兩樣,可是在過去,這裡可是台灣蝴蝶加工業的重鎮。今年82歲的余清金,從小跟著父親到野外採集蝴蝶,並協助父親製作蝴蝶標本、貼畫和各種手工藝品,他清楚的記得埔里蝴蝶加工業過去的榮景。余清金說,早期日本人非常喜歡台灣蝴蝶的標本,而利用蝴蝶翅膀製作貼畫,是比較後期的發展,到了台灣光復之後,標本和貼畫的生意,做都做不完,全家每天都在加班。
埔里的蝴蝶有兩百多種,是台灣蝴蝶種類最多的地區。歷經日治時代,將近半世紀的採集與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埔里的蝴蝶加工業,高達47家廠商。從埔里外銷到世界各地的標本和貼畫,是國際認識台灣蝴蝶的重要管道,台灣也因此被封為「蝴蝶王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副教授陳建志解釋,台灣蝴蝶加工業的發展,不僅為光復後的台灣,帶來大量外匯,也將台灣生態多樣性的環境特色,推上國際舞台。據他了解,當年許多認識台灣的國際人士,都是從台灣蝴蝶開始起步的。
從小跟著父親採集蝴蝶的余清金,為了紀念父親畢生心血,在1974年,以父親余木生為名,成立木生昆蟲博物館,館內有萬種昆蟲標本,也有一座大型的蝴蝶生態園區。一輩子與蝴蝶相處,余清金對蝴蝶習性瞭若指掌,他在園區內飼養大白斑蝶供人觀賞,民眾只要走進網室,就可以看盡大白斑蝶的生老病死。
不過,隨著土地過度開發,蝴蝶數量大幅降低,蝴蝶加工產業迅速沒落,現在的埔里鎮,已經看不到任何一家蝴蝶工廠。蝴蝶帶給埔里人的回憶,為台灣掙得的名氣,只能透過老相片細細回味了。
棲地復育才是正途
要復育蝴蝶之前,應該要先想,復育所在地的地區,過去的原始生態體系是什麼,先復育棲地,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與植物生長,才能提供當地原生蝴蝶,一處健康的生活環境。
而復育棲地在台灣的首度嘗試,則是出現在台北市的劍南路上。2002年,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與台北市中山區公所合作,推動劍南路蝴蝶步道的棲地復育,將劍南路上的本土植物種回去,是最重要的工作。
細葉饅頭果,是白三線蝶幼蟲的食草,魯花樹,是台灣黃斑蛺蝶幼蟲的食草,這些食草,都是劍南路蝴蝶步道的義工們,辛苦栽培起來的原生植物。在劍南路兩旁,看起來盡是雜草叢生,事實上,這些雜草卻是劍南路復育蝴蝶的重要功臣。資深義工林葆琛表示,五年多的努力,讓劍南路的蝴蝶恢復生機,累積到去年為止,劍南路記錄的蝶種,已經有141種之多。
只可惜,一般民眾卻不理解這個道理。因為許多到劍南路健行的人,常常以為食草是雜草,很習慣隨手清理或砍除,當義工們辛苦栽培的原生植物,已經開始吸引蝴蝶媽媽到劍南路產卵了,但是一般民眾卻很有效率地除草,又使得蝴蝶的家,就這樣不見了。所以劍南路上常看到的情景是,雜草被拔掉、被砍除,義工們繼續種、繼續補強,甚至就地取材,取附近竹子製作圍籬保護雜草,這一切努力,雖然耗時費工,但都只是為了一個小小願望,那就是希望蝴蝶媽媽,願意再回到劍南路培育下一代。
一種省思
蝴蝶的存在,扮演植物授粉的關鍵角色,提供肉食性或寄生性昆蟲的食物來源,也直接反應人類開發環境的劇烈程度。對人類來說,蝴蝶是朋友,也是一面觀照環境的鏡子。那麼,對待朋友的方式,應該是如何呢?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郭祺財認為,人類應該走出城市,把蝴蝶養在野外,並親身到自然棲地去拜訪蝴蝶,而不是把蝴蝶養在園區或關在網室,因為人工設計的環境,並不適合蝴蝶,更不可能養出快樂、強壯的蝴蝶。其實,蝴蝶不會說話,無法為自己代言,所以到底是住在網室好?還是生活在野外好?人類永遠無法得知蝴蝶的意願。但是人類具有反省能力,應該重新思考,當在破壞蝴蝶家園後,是不是又可以剝奪蝴蝶在天空飛翔的權利?
台灣曾被稱為蝴蝶王國,但蝴蝶現在卻以無聲的離開,向人類道再見,希望下一次再見蝴蝶的時候,生活在這座島嶼的人們,可以不用再向蝴蝶說抱歉。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