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記憶裡的美麗畫面:走在台灣的脊樑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生命印象

那些記憶裡的美麗畫面:走在台灣的脊樑上

2009年11月01日
作者:阿紫

這幾年來我們曾經走過的美好景點,正在逐漸消逝中,有些可能會再重建復原,有些可能就從此成為歷史的景點。

這套由農委會林務局策劃、監製,「大麥影像」製作團隊所拍攝的「走在台灣的脊樑上」系列影片,在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後,透過網路再來重新欣賞一遍,那些記憶裡的美麗畫面也就顯得彌足珍貴。

雖然有些景點因為路崩橋斷,讓車子可以抵達登山口的距離顯得更遠,或是要再造訪那些地方,得再等好長、好長一段時間,像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特富野古道等等,但換個角度而言,生命自有其出口,大自然也會有其復原之道,這些天災循環,不也讓這些景點的生態得以暫時喘息。

大麥是相當優秀的製作團隊,過往許多節目都曾在電視台播映過,除了「走在台灣的脊樑上」外還包括「繽紛台灣再發現」、「台灣古道誌」,跟現在每週日中午12:30中視上映的「MIT台灣誌」,而且還是每年金鐘獎的入圍常客。

每集短短半小時的影片,佐以老師的生態解說介紹,豐富多元化的節目肉容,我們只要輕按網址點選,便可以遊覽台灣的許多山林美景,然而更重要的,跟其他類似外景節目比較,我覺得老麥的節目多了份「人文味」。

人文才會讓爬山更有意義,而且還會帶給你心靈上的某些衝擊,當你爬山越久,你會對山越有感情,也會更想去認識這塊土地背後的深層內涵,認識它曾經所承載的歷史軌跡。

合歡山的四季變化,高山雲彩,幻化萬千,夏日眾神花園的百花齊放,冬日皚皚百雪的賞雪勝地,為什麼合歡要叫合歡,它又是哪五條溪的匯流,哪座山頭是冰河時期所留下的圈谷遺跡。

花蓮林田山,台灣早期四大林場,伐木全盛時期人聲鼎沸,並有「小上海」之稱,而現今林務局將老建築賦予了新生命,並整修建立步道,當你漫步在檜木房舍和運載鐵道之間,搭配著詩意的霧雨,除思古幽情油然而生外,也體驗到一段日治時期的伐木興衰。

特富野古道的鄒族嘹喨歌聲,為何深山的原住民傳統服飾會有貝殼?馬拉邦奧萬大的楓紅片片,每年秋天都會有許多山友慕名特地造訪。

阿美族語的麻荖漏是什麼意思?背後又有著什麼故事?有時候你會問都市人到底有多渴望走入山林裡?當你每天汲汲營營的處在水泥叢林裡,你有多久沒聽過蟲鳴鳥叫,沒聽過知了唱著夏天的來到?

或是將雙腳泡入沁涼的溪水中,帶著家人孩子去戶外走走,將自己融入大自然的懷抱裡,讓孩子學習萬物皆有情的自然哲學。

這一系列的影片,橫跨古道、高山、郊山健行、森林遊樂區等,也幾乎遍佈林務局轄內的步道精華,呈現出台灣各地的自然人文面貌,也藉由鏡頭記錄下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台灣的美就在於生物的多樣性,與各殖民時期的人文厚度,而現在科技進步,資訊發達,只要透過網路連結「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的網址,在家就可以免費的欣賞影片,不僅沒廣告還影像清晰,不限次數的重覆觀看。

如果以前在電視播映時曾經錯過,現在倒是一個重新收看的好機會,同時片中並穿插相關旅遊資訊,也可供出遊前的參考資訊。

秋日的氣息是越來越濃了,當你看完奧萬大的楓紅之後,是不是很想揹起背包去山林裡走走,看看滿天的楓葉,看看茅草飄曳的蕭瑟,雖然莫拉克颱風讓嘉義、南橫一些賞楓景點無法前往,但中、北部仍有些地方正張開雙手等待遊客造訪,包括奧萬大也已經復園。

我想當初林務局策劃拍攝的主因,也是鼓勵大家多到戶外走走,尤其這些森林步道都是有在定期維護,安全性無慮,也多以生態工法的棧道隔離,建立自導式的解說牌,讓遊客在行走時可自行觀賞,並增添知識。

因為接觸才會去想認識,因為認識盡而會去想保護,我想這一系列「走在台灣的脊樑上」觀賞完後,除了更認識台灣的山林之美外,也會更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

包括你的親人、愛人、你身邊的那些美好事物、還有台灣那些僅存的美好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