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水鼩屬(Chimarrogale)在自然環境下數量稀少與極易受到干擾等物種特性,使其亟需保育資源的關注。 ──Darrin and Guy(2002)
被暱稱為「水老鼠」的水鼩,很少人知道在台灣有這種可愛又特別的動物,能夠潛入水中,矯如游龍。在台灣存在已久,需要的棲地被形容為「除了隱密,還是隱密」,因此在人類的開發與自然風災的影響下族群漸漸消失,在國內研究團隊的研究及紀錄之下,水鼩的神秘面紗漸漸被揭開,人類也得以學習與牠共存的方式。
日漸稀少的水中精靈
水鼩(Chimarrogale himalayica)於2008年8月1號,成為臺灣十種食蟲目哺乳動物中唯一列於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物種,其依存的天然溪流環境,因人為開發與自然風災的影響而劣化甚或消失,除了天災人禍外,數量稀少與對干擾敏感等與生俱來的物種特性(Darrin and Guy 2002),導致水鼩族群的存續更顯得岌岌可危(圖一)。
![]() |
![]() |
圖1、保育類野生動物水鼩(左),棲地遭人為破壞(右)
水鼩於溪流裡潛泳覓食,卻棲息在濱溪森林的地被中,活動範圍跨足水域與陸域環境,以至於棲地條件相較於其他物種顯得更為複雜,需要良好完整的溪流與濱溪林帶,缺一不可。張簡琳玟等(2002)於桃園縣復興鄉溪流進行動物調查時,曾紀錄到水鼩,該處溪流兩岸為完整的原始林,溪水清澈並且川流不息,大小錯落的石頭,使溪流產生湍瀨與淺潭,為水鼩的適生棲地(圖2)。
![]() |
![]() |
除了隱密還是隱密的生存棲地
當你實際觀察水鼩這種全身漆黑小動物的行為模式,可發現其棲地條件,除了要十分隱密之外,還是十分隱密。 ──阿部永(2003)
動物需要的生存資源不外乎食物與住所。臺灣水鼩的主食為水棲昆蟲(方引平等,2007),捕捉與飼養經驗發現其也具有捕食小型魚類與蝦子的能力(張簡琳玟,2002、袁守立,個人通訊)。據此,乾淨無污染,具有連續湍瀨與深潭,並且水棲昆蟲族群穩定,同時提供歇息與享受獵物的安全空間之溪流,方可提供足夠的獵物與覓食場所以支撐水鼩族群。水鼩居住在溪流兩旁的森林地被中,深厚鬆軟的土壤層或蘚苔地被,以及層層堆積的枯枝落葉,可作為其陸域的居所,Darrin and Guy(2002)曾於離溪流100公尺處的森林中調查到水鼩,顯示距離溪流100公尺以內的森林,都可能是水鼩棲息利用的範圍(表一)。
表1、水鼩需要的棲地特徵概述與功能
資源 |
水鼩需要棲地 |
功能 |
食物 |
(1)連續湍瀨與深潭 | 提供水鼩潛泳覓食的水域 |
(2)隱密的歇息空間 | 停棲與安全進食的空間 | |
(3)乾淨無污染 | 可正常發揮水下的覓食感官 | |
(4)水棲昆蟲量穩定 | 充足的獵物支撐水鼩族群 | |
住所 |
(1)濱溪植被連續完整 | 提供水鼩足夠的棲地面積 |
(2)樹冠鬱蔽度高 (3)地被植物覆蓋度高 |
晝間長期躲藏休息的居所 |
日本水鼩權威阿部永(2003)以139筆捕捉紀錄分析日本水鼩(Chimarrogale platycephala)的棲地特徵,依捕捉經驗提出4種的主要棲地因子(表2):
- 河川型態:蜿蜒且具有恰當高低差的溪流,可產生多處湍瀨與深潭的組合,提供水鼩覓食的區域。
- 溪流微棲地的多樣性:岩塊、倒木與河岸洗掘洞等自然資材彼此堆疊,創造出多樣的孔隙與空洞,水面下的空間為水鼩潛泳覓食的通道,水面上則可提供躲藏與暫歇的棲所。
- 濱溪植被:完整茂密的森林可保持溪流環境因子的穩定,避免溫度與水質劇烈變化,並且提供水域環境的有機質來源,也是水鼩白天棲息的區域。
- 人為構造物:各種影響溪流周邊環境的干擾均會對水鼩有負面影響,如道路施作、治理工程與農業活動等人為活動,永久改變河溪環境與破壞棲地,以及破壞濱溪植被,增加隨著地表逕流進入溪流的土砂量,導致水質渾濁與水生昆蟲減少(下週待續)。
表2、水鼩棲地的關鍵因子與實際溪流環境的對照
棲地 因子 |
水鼩棲地示意圖 | 實際溪流環境 |
河川型態: 溪床具恰當高差,形成瀨潭組合,提供水鼩覓食的場所。 |
![]() |
![]() |
岩石: 大型岩石堆砌產生的孔隙,提供水鼩覓食通道與停棲暫歇。 |
![]() |
![]() |
倒木: 可產生天然的湍瀨與深潭的微棲地,提供水鼩覓食與短暫停棲的場域。 |
![]() |
![]() |
河岸洗掘洞: 因溪流淘刷河岸,而產生的凹洞,提供躲藏與暫歇的棲所。 |
![]() |
![]() |
資料來源:修改自阿部永(2003)
參考資料
- 翁嘉駿,2008。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修正說明,台灣林業,Vol. 34 No. 4 74-77
- Darrin P. Lunde and Guy G. Musser, 2002. The capture of Himalayan water shrew (Chimarrogale himalayica) in Vietnam. Mammal Study 27: 137-140
- 方引平、林雅玲、張簡琳玟、鄭錫奇,2007。拉拉溪臺灣水鼩食性初探,特有生物研究,Vol. 9, No. 2.
- 沖公友、政岡尚志、盛田貴雄、板井拓司,2006。間伐材を用いた木製構造物による河川環境の改善に関する研究(木製河川構造物の開発及び性能評価),網路資料
- Jamestown s'kalallam tribe,2008,Jimmycomelately ecosystem restoration lessons learned report
- Akio Ichikawa, H. Nakamura and T. Yoshida, 2005. Mark-recapture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water shrew Chimarrogale platycephala in the Fujisawa Stream, a tributary of the Tenryu River, central Japan. Mammal Study 30: 139-143
- 張簡琳玟、鄭錫奇與方引平,2006。能游善潛的水中精靈-水鼩。自然保育季刊Vol 56 15-19。
-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09。保育治理工程之生態改善措施及其生態敏感區之應用(第一年) (成果報告),農委會水土保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