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山保護政策有了重大轉向。由於陳菊市長希望將柴山(壽山)劃為國家級自然公園,以防止土地標售及礦業開採,吳敦義院長已指示將柴山劃為國家自然公園。目前,營建署正著手進行國家公園修法,賦予「國家自然公園」法律位階,同時評估其範圍。
對於歷任市長來說,柴山是無法迴避的問題,除了民間團體鍥而不捨的監督,更因為柴山是高雄人維繫身心靈健康的聖地,從清晨到晚上,無分平日、假日,登山人口每天數以萬計。以全台格局來看,柴山只是座小山,但面積約1,200多公頃已然超過全高雄市公園綠地的總和,其豐富的自然、人文生態價值更是無可取代。
1992 年,一群熱愛柴山的市民開始推動柴山自然公園,17年來,從吳敦義市長乃至謝長廷(代理市長陳其邁、葉菊蘭)、陳菊等歷任市長,對於柴山的法令建置及保護工作雖略有作為,但自然公園之範圍、管理機制始終仍處於規劃階段。
17年來,除了濫墾違建、桃源里土地爭議、寺廟擴建、中山大學、台泥開發案等陳年舊帳,更衍生遊憩壓力日增、外來種入侵、人猴大戰、野狗等課題。「民間抨擊政府,政府發動淨山」已成固定反應的模式,市府始終喊著缺人、錢與權,相隔十幾年的前後任市長,想必都體會到了這種困境,以致對於納入國家公園體系立即有共鳴。
的確,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後,由內政部來協調國有財產局、國防部、林務局等中央機關,可終結多頭馬車的現象;引入中央之資源、權力(警察權),可迅速建立實質管理的專責機構。因此,就民間立場,當然給與支持。
然而,從1989年軍方開放部分區域供民眾登山遊憩後,20年來的柴山亦累積可觀的市民文化,諸如自動自發的保護獼猴、撿垃圾、背水奉茶;監督政府、自辦教育、解說、清除外來種等,此一原汁原味的市民自治文化,實應納入自然公園的規劃。
同時,考量2010縣市合併後大高雄的永續發展,建議可考慮擴大自然公園之範圍,納入旗后山、永安、茄萣溼地,以及同屬高位珊瑚礁之大、小岡山等,名稱則可由大高雄人民票選產生,「大高雄國家自然公園」可以是選項。另外,由於自然公園範圍已採取「跳島」式之規劃,建請中央政府支持地方進行綠廊之建設,將每個生態孤島串接為大高雄綠色網絡。
前後任高雄市長,不分藍綠、超越黨派的關注一座山的保護工作,是台灣難得的社會共識,期望這17年的自然公園之夢,真的可以實現。更期望在國家資源、權力全面介入經營管理時,能夠考量到落實在地化、民眾參與,才是真正永續的保育方案。
17年了,或許我們已錯失了由地方政府和民間創建保育新典範之機會,但仍高度期待此一國家自然公園能夠維持、發揚柴山市民自治之精神,創建台灣保育新文化。
1907年,柴山是日治時期全台灣第一個成立的保安林,如果2010年,柴山能夠成為全台第一個國家自然公園,並做為縣市合併之歷史紀念,將成環保政治里程碑。
※ 本文轉載自地球公民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