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共業」? 可能還有汙染場址未發現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歷史的共業」? 可能還有汙染場址未發現

2009年11月13日
摘錄自2009年11月13日中國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高雄縣大坪頂地區驚爆以廢爐碴養毒鴨,鴨肉戴奧辛含量嚴重超標。環保署坦言,早期台灣對事業廢棄物管控不夠嚴格,非法棄置情形嚴重。以這次發現的七處非法場址為例,就有部分未被政府列管,全台可能還有其他未發現的汙染場址,都是潛在的「戴奧辛地雷」。

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昨日表示,為免毒鴨事件再次發生,環保署將與農委會合作,針對可能遭棄置事業廢棄物的地方,或養殖敏感地區,以專案方式,進行嚴格的調查與監測。

台灣工業發展五十年來,早年政府對事業廢棄物如爐碴、集塵灰等未嚴格管控,非法亂倒情形不少,出現的許多非法棄置場址,可能遭受毒害物質汙染。

為掌握國內非法棄置場危害情形,環保署自九十年起要求各縣市提報境內非法棄置場址資料,共計有175處場址列冊在案,其中有21處具潛勢危險,需進行清除工作,高雄縣大坪頂地區為其中之一。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總隊長張晃彰表示,大坪頂國有地於九十五年間發現大批集塵灰及爐碴等廢棄物,經協調國有財產局已於九十七年間開始清除,預定一○○年底前可完成清理。

大坪頂的清除面積2.5公頃,預估廢棄物數量達七萬公噸。「整個區域範圍太大,不可能全部都清,」官員坦言,清除範圍是以採樣來劃定,不排除有汙染場址未被發現,成了漏網之魚。

環保署廢管處長何舜琴強調,目前被任意棄置的爐碴,多半是早期棄置居多;確實可能有汙染場址還未被環保單位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