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瀕臨「後三峽」危機 千年水源殆盡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洞庭湖瀕臨「後三峽」危機 千年水源殆盡

2009年11月17日
摘錄自2009年11月17日大紀元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近幾年來,隨著三峽水庫的建成蓄水,洞庭湖與長江之間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待建立。歷經千年滄桑的洞庭湖正陷入半個世紀以來罕見的水危機,千年水源殆盡。

今年9月15日,三峽工程開始實施試驗性蓄水,攔蓄水量占來水總量的30%左右,減少了下游來水量。長江入湖水量減少,洞庭湖出流加快,導致湖區水位相應下降,湘江下游水位下降。

由於江河來水偏少,今年洞庭湖區秋冬連旱已成定局。目前洞庭湖蓄水量不到豐水期正常水量的1/10。洞庭湖的水面面積也較豐水期大幅縮減,大片洲灘裸露乾枯,如棋子般散落在洞庭湖中大大小小的湖洲水際線明顯抬高。

超低水位導致漁民無魚可捕,生計陷入困境。在華容縣境內的藕池河宋市渡口,河水基本乾涸,河床大面積裸露,原本用於兩岸來往車輛擺渡的渡輪擱淺在河床上,變成了不再移動的「橋」。

蓄水量減少導致水體自淨能力降低,使洞庭湖區部份地區目前內河水體富營養化、乾涸現象十分普遍。

由於可利用的水資源量減少,相應增加了農村飲水不安全人數,加上現有取水設施的正常運行受到影響,目前洞庭湖區北部地區比原規劃的飲水不安全人數增加了近180萬。

專家認為,三峽水利樞紐的建成,對於長江與洞庭湖的關係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洞庭湖瀕臨「後三峽」枯水危機,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