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

2009年11月22日
作者:企鵝

公視曾拍了一支片「返家八千里」,講黑面琵鷺的故事。其實這並不是台灣第一支有關黑面琵鷺的片子,在2003年時,張艾嘉便曾經把黑面琵鷺的故事放進電視偶像劇「候鳥E人」中,當時的新聞是這麼寫的。

《候鳥E人》以黑面琵鷺的遷徙為主軸,在環保的大主題下帶出一段愛情故事,由鳥群展現人群之間的特性,將以候鳥為主軸來表現鳥群與人群的相互依存,雖然關切環保,但不教條,是部探討現代男女的愛情故事。

類似的手法在後來也被使用,利用摻雜環境議題的方式,結合戲劇,例如「我在墾丁*天氣晴」,還把墾丁國家公園的解說員放了進來。當自己曾經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劇裡被提起時,那種感覺是有點奇妙的。後來,像「海角七號」裡面的一句台詞,「三小都BOT」或許讓人家注意到BOT這件事,但沒人去注意劇組在後來慶功宴以及主角裸泳的地點,正是那個被「三小都BOT」的海灘。

我跟朋友說,「沒辦法,如果真的來談BOT,這部片絕對不會紅。」

所以,其實從張艾嘉的候鳥E人,紐承澤的我在墾丁,到最近的海角七號,不管是墾丁,或者是黑面琵鷺,都只是配角而不會是主線主調,談多了陽春白春,再來談那些未免也過於美化野外生態工作的心酸。

1996年,返家十萬里(Fly Away Home),這部以現實中曾經有過的例子為藍圖所拍攝的電影,相信看過的人都會對那群加拿大雁降落的那一瞬間拍手叫好,而其實片子裡也暗指了美加地圖的溼地與保育政策的問題。

2001年,鵬程千萬里 (原文片名:Le Peuple Migrateur;英文片名:Winged Migration,英國片名:The Travelling Birds,澳洲片名:The Travelling Birds: An adventure in flight),花費了四年,踏遍世界,是一支單純記錄鳥類遷徙的紀錄片。

在片裡,你看不到人了,卻更感動。我後來多買了幾片,去年在尾牙時捐出了一片當時發售的限量版給實驗室的研究生抽獎。

先提了二支一樣以候鳥為主題的電影與紀錄片,再來看公視推出的「返家八千里」,確實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

因為一些因素,在協助簽下合作宣傳這片子的案子時,當時其實並沒有對中文片名想太多。而當真地量測一下台南七股渡冬地至繁殖地的距離時,這「八千里」倒讓我開始好奇當初的文稿擬案是怎麼來的。

後來在公視網頁裡找到。

這是台灣第一次用HD高畫質電視技術,全程紀錄黑面琵鷺跨國遷徙的漫長旅程。公視跨國合製團隊投入一年追蹤拍攝,飛越一萬六千公里的旅程,從台灣台南、日本、南北韓交界、到中國大連無人小島,跨越政治對立疆界,也克服地理環境、天候、鳥況、潮汐、風向種種的技術困難, 使國內HD生態紀錄片邁向與國際接軌的新境界。同時,也是全球首次紀錄下黑琵人工孵育繁殖的完整過程。

八千里,應該是由這一萬六來的。那倒不若英文片名來得貼切了。

我鮮少提起這種鳥跟我曾經的一些牽連。2002年年底台南七股主棲地發生了黑面琵鷺中毒事件,當時因為工作之故,人在現場協助救傷。當下,我們並無法得知是什麼原因導致死亡,只能採用支持療法,強迫牠們吸收營養提高自身體力。當時,急救站設在二樓,後面有一片水泥地,一隻隻死亡的個體被送下來,我當場做拍攝跟量測的工作,然後裝箱。

是的,多到可以裝箱,而且是用大紙箱。

如果時間回到當時,在還未得知原因前,我那時赤手而且毫無警覺性地張開每一隻剛死沒多久,還沒硬掉的屍體,做最完整的測量,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勇敢」。而隨後的一些標記製作等等,我能說的只有,原來黑面琵鷺的腳跟我小指一樣粗細。

幾年過後,數量也回升了,只是回升的速度讓我驚訝而已。我曾經把這數據拿給做生物統計的學長看,問他有什麼意見,當然有些話不能說太白,而圖表不言,下自成蹊。你們覺得呢?

 

資料來源:
香港觀鳥會 普查報告
黑面琵鷺保育學會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

 

 

※ 本文轉載自Tracking部落格

作者

企鵝

台灣水鳥研究群成員,鳥故事杜撰者,以科學的角度觀察候鳥來去,嘗試以文字記述環境變遷,鬻字維生是理想,但常不可得。

>>個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