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監測網站緣起與功能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土復育

國土監測網站緣起與功能

2006年03月20日
作者:李育琴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發現國土破壞事件,可前往監測網單一窗口通報(照片提供:梁秉中)「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與「國土復育條例(草案)」的訂定源自於2004年七二水災重創台灣之後,政府對傷痕累累的台灣山林土地,決定採取實際的保育措施和自然資源管理行動,可說是遲來卻猶未晚的積極作為。

國土復育條例(草案)除了明確列出實施範圍包括:山坡地、河川區域、海岸地區、嚴重地層下陷區,以及離島地區五大區外,也針對土地使用管制、徵收、補償、原住民特許經營、財源籌措等事項進行管理與規劃。其中草案第四十六條,更明訂政府需進行「國土資源調查、土地利用調查與監測,及國土資訊系統之建立」。據此,主管機關營建署與中央大學遙測中心合作設置「土地利用變遷偵測管理系統」,利用衛星影像的變異監測全國土地改變狀況。不過上述系統的即時性略顯不足,為了增加即時通報管道,並鼓勵民眾參與國土復育工作,於是經建會便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規劃建置「國土監測通報網」。

規劃完整、透明公開的通報網

國土監測通報網的規劃與內容建置,與一般政府單位設立的民意信箱或通報窗口有所不同。最大的特點在於透過電腦網路的透通性,將所有的通報案例與處理情形公布並開放一般民眾查詢,有別於其他行政單位處理民眾通報案件的隱密與不公開。

網站的設計首重安全,以往一般民眾擔心個人資料的外洩和安全性,皆在此網站的設計考量之中,不但網路系統設立防火牆,並有程式設計以防駭客的隱碼攻擊,安全的SSL連線模式,傳輸網頁內容時加密。民眾的個人資料不會對外公開,即使是通報案件所歸屬的負責主管機關,也無從得知個人資料,這樣的設計讓民眾通報時安心,有助於提升民眾通報的動機和行動。

民眾進入通報網欲填寫案件通報時,需填寫姓名、電子郵件和所通報案件的詳細具體事實,包括發生事件的地點行政區、發生時間,只要是發生在國土復育條例(草案)所明訂的五大區,皆可通報。並可上傳現場實景照片,以為佐證。因為五大區的大都地處偏壤,為免受理案件的主管機關查核不易,在表單的設計上,特別增加地點描述的欄位,請民眾務必詳細描述地點,可使用GPS座標、地址、或發生地點與大型建築物的相對座標,例如,某座廟的左前方二點鐘方向五百公尺處。也希望民眾能鉅細彌遺描述事件發生的破壞範圍、災害影響程度、是否持續發生等等。以便日後可以追蹤比較。

此外,「自動回信系統」亦是規劃中體貼民眾的一項設計。為讓民眾確實掌握通報案件的進行與處理情形,網站設計了一套自動回信系統。當民眾於通報案例送出後,系統立即根據通報者留下的email,發信給通報者,以便確認,通報者並未遭到他人誤用信箱。之後案件管理者會先行審查案件是否合乎通報規則,一旦案例成立即發文所屬主管機關單位要求處理,同一時間,通報該案例的民眾會接獲案件已轉達主管單位的通知。而在主管單位完成通報案件的處理,送回回覆內容,回覆內容會被登錄於系統中,系統會將此部分的內容自動回覆至民眾的電子郵件信箱,達到即時、透明、確實掌握案件處理進度,以及便民的功能。

國土監測通報網並設計在通報案件處理完成結案之後,請民眾填寫簡單的滿意度調查,以作為對主管機關的評鑑和反應機制。這樣的統計資料也是透明公開地呈現在網路上,民眾在清晰、分類明確的統計圖表中,可清楚看到各縣市的國土破壞情況,以及通報民眾對主管機關處理方式的滿意度。

作為台灣環境資訊的整合與交流中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相信,唯有達到資訊的公開化、普及化,才能使民眾對環境議題產生關懷,因此,與經建會共同設立「國土監測通報網」,即本著透過網路資訊的公開和普及,藉以宣導政府對於國土復育工作之推動,使民眾殷實瞭解政府部門的工作成果。往後,則期許成為政府與民間在管理國土開發利用上的交流平台,並逐步擴展成更完整的「國土監測案例匯集中心」。

「國土監測通報系統」測試版起跑,歡迎各位守護這片土地的讀者們,一起來Watch our land!進入通報系統:http://land.e-info.org.tw/t1/issue?@template=item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