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沙豬的蟻獅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又名沙豬的蟻獅

2009年11月29日
作者:楊家旺


【蟻獅】2007.07.23 攝於 太平山區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法國片,片名《狐狸與我》。據說這部片子的靈感來自《小王子》一書。《小王子》一書在台灣的翻譯版本非常多,我雖老早就擁有《小王子》一書,也看過幾回。但有一次到書局去,看見一本《小王子》竟是中、英、法三語的版本。由於法語是原作者聖修伯里採用的語言,我雖不懂法語,卻覺得很值得珍藏,於是買下這一本《小王子》。買後,只將它束之高閣,不曾翻閱。

感謝《狐狸與我》這部電影,讓我終於有機會將高閣上的那本三語《小王子》取下,找到關於狐狸與小王子精彩對話的第二十一章。讀完一遍後實在很想把第二十一章的所有內容一字一字地敲進電腦螢幕裏,好讓我能藉由敲打鍵盤的方式,緩慢而深刻地閱讀它,去感受狐狸與小王子之間的微妙情誼是如何升溫的。為什麼不呢?我決定先將第二十一章的內容敲進電腦後再繼續寫這篇文章……

終於把《小王子》第二十一章的全部內容敲進電腦了,為閱讀《小王子》而中斷寫作,以一字一字敲擊鍵盤的方式閱讀。這是一種從未有過,將寫作與閱讀交錯編織的感覺,有一種美妙在心頭難以言喻。

我覺得讀《小王子》往往是在讀一種感覺,一種美妙的感覺。例如其中一段最令我難忘的話,是狐狸對小王子說:「假如你馴服了我,我的生命就會有如被陽光照耀一般充滿希望。我會認出你和別人不同的腳步聲,當聽到別人的腳步聲時,我會立刻鑽到地底下,而你的腳步聲就像優美的音樂一樣,總有辦法把我從蛇洞裡吸引出來。再說,看吧!你看見那邊的麥田了嗎?我又不吃麵包,麥子對我一點用處也沒有,那些麥田也不吸引我,真悲哀。但是你有一頭金色的頭髮,於是當你馴服了我,再想想!那些金色的小麥都將使我想起你,而我從此也將喜歡聽吹過麥田的風聲了……」

《小王子》一書裏的「馴養」概念,是非常文學的;《狐狸與我》電影裏的「馴養」概念,則有傳達是生態保育的意味。「寵物文化」可能是一種「破壞生態反保育」的行為,《狐狸與我》深刻地提醒了人們這樣的觀念。小時候我很想養寵物,沒機會養。長大後有機會養,我卻因生態觀念而不想養了。但我小時候並非真的沒養過寵物,其實曾有過一隻,養在直徑約八公分的圓罐子裏,罐子高十二公分,裏頭注入沙土約六公分高,裏頭,有一隻蟻獅,我們當地小孩都叫牠沙豬,我是後來讀了昆蟲書的介紹才知道牠多被稱為蟻獅的。

蟻獅體長不到一公分,平時藏身在如照片所見的漏斗式陷阱底。位於地面上的洞口直徑約二到三公分,往地下收束成倒圓錐形,錐尖底下躲著一隻蟻獅,牠很有耐心,靜候過路的螞蟻,一個不小心跌落,就會像踩進流沙一般滑陷,蟻獅的一對彎鉤大顎就在錐底等著,一夾,夾中了螞蟻,螞蟻就會被牠吸乾體液,最後只剩一具蟻形空殼,蟻獅會將它拋出洞外,並修整牠的圓錐形陷阱,修整完畢後,又是極耐心地等著,等下一隻倒楣的,過路不小心的螞蟻跌落……

小時候,當地孩子都很善於抓蟻獅(應該說很善於抓各式各樣的昆蟲)。我將牠養在書桌上,讀書累了,煩了,就在家裏找一隻倒楣的螞蟻,丟進蟻獅的陷阱裏,蟻獅會很興奮,很激動,並頭部劇烈的鏟沙動作,將沙土拱起,往洞側四周拋甩,一方面可擊落螞蟻,二方面可增加流沙的下滑力。待螞蟻滑落錐底,蟻獅一對大顎將猛力扣夾,若刺中螞蟻,就會看見蟻獅高舉著螞蟻,一副慶祝勝利的姿態,左搖搖右搖搖,晃著螞蟻,而螞蟻就在這晃來晃去的過程中,體色漸漸變淡,體液漸漸進入蟻獅的體內,最後只剩下一具透明空殼。此時蟻獅會將蟻殼和陷落的沙土,奮力地拱到洞外,一拱一拱的過程中,漸漸,將洞穴回復成照片中的錐形陷阱。

我不記得那天為何會興起養蟻獅的念頭,但我還記得抓起一把又一把沙土,置入圓柱罐裏的畫面,裝了約六公分後,丟入抓到的蟻獅,牠會倒退著走,以螺旋的方向鑽入沙土裏,然後,再一鏟一鏟地造出牠的巢,也就是圓錐形陷阱。

由於牠體型小、體色又與沙色非常相近,所以,若非孩子傳授孩子如何抓蟻獅,如何辨識沙豬,恐怕,要在野外無意中發現陷阱底下的蟻獅恐怕很難。尤其是驚擾牠時,牠會一動也不動地六腳一縮,假裝自己是極小的土塊,一般人會難以想像那是一隻生物。
 

現在回想起養沙豬的過程,似乎覺得有些對不起螞蟻,竟將牠們活活地送給沙豬當食物,有些殘忍。然而,要以何種態度去面對其他生物的生命,人們總難有一致而不矛盾的標準。例如:一隻蚊子叮咬我們時,我們是要拍死牠呢?還是該以牠只不過要我們一點血,我們何苦要牠命的態度去面對呢?又,一隻出現在家裏的蟑螂,該放牠一條生路?還是要趕盡殺絕呢?

蚊子、蟑螂和家蟻的格殺令,似乎不大會引起人們太大的罪惡感。但若換成豬、牛、雞呢?許多人肯定不敢殺這些生物,但卻時常吃這些生物。因為,我們將殺豬牛雞的工作交給屠夫了,眼不見,心不想,也就食可下嚥了。

寵物文化是另一種需要反思的觀念。《狐狸與我》電影裏的小女孩,取得狐狸的信任,一步步得以和狐狸接近,甚至接觸。有一天,牠以繩子將狐狸的脖子套住,想馴養牠,以牠為寵物,或者說,想擁有牠。但狐狸對小女孩這舉動感到非常恐懼,強力反抗,返身逃脫。但,狐狸並沒有因此而對小女孩的失去信任,有一天,牠到了小女孩家,小女孩邀請狐狸進她家,又進一步邀請狐狸上樓進她房間,狐狸在過程中幾度不安,但都一一克服了,最後走進了小女孩房間。但是當小女孩關上房門時,狐狸開始愈來愈不安,愈來愈感到恐懼,終於失控地在房間裏狂跑蹦跳,最後,一個飛身撞破了二樓的窗玻璃,朝外摔落到一樓地面,滿地鮮血……

昆蟲之於人類,也興起了一種寵物文化,即飼養鍬形蟲和獨角仙。可怕這文化,開始讓台灣野生的鍬形蟲和獨角仙數量急遽銳減;更可怕這文化,也開始讓外來種鍬形蟲被「放生」到野外,幸運者存活,但存活的幸運卻可能帶來不幸,外來種入侵後可能衍生不可逆料的諸多問題,例如:形成優勢種,取代了台灣鍬形蟲和獨角仙的生態棲位;或與台灣鍬形蟲雜交造成基因污染……等等。

因為想要擁有,因為想要養寵物的心態,讓我們認為要與另一種生物交心,竟只需要待在家裏,舒適地餵養牠,看牠長大。生物的野性與真實的生命力,往往在這樣的過程中消逝殆盡。雖然自然觀察的路程要用走的,雖然自然觀察需要的是極大耐心與好運道。然而,卻唯有透過自然觀察才能真正看見生物的生活面貌,並與生物交心,進而學習尊重生命的價值觀。

也許,我們無法因繼續肉食的需要而放棄宰殺牛、豬、雞(即使吃素也還是會有屠殺植物的矛盾需要化解);也很難不打死與我們生活極相關的蟑螂、蚊子、蒼蠅、螞蟻;甚至學術研究的需要必須採集動植物標本,甚至飼養觀察、白老鼠實驗等等。但,只因我們私心想擁有而飼養的寵物,尤其是一些原本生活於野外的生物,實在不該將牠們從野外帶回家中飼養。特別是以牠們很可愛所以很想養為由時。

大自然之大,人包括在內。一種生物吃另一種生物,形成了食物鏈關係,食物鏈之間交錯成食物網穩固的生態系統。因此,與另一生命的生死關係需要更高的生態智慧與一把自然倫理的尺去化解矛盾。例如:一株植物只採集一片葉子作為標本,似乎傷害較小,且這片葉子標本可能讓生態保育的觀念影響更多的人,於是採集一片葉子帶來了更大的效應。例如:某一種昆蟲對昆蟲學家來說是必要的標本。(但我仍建議只拍照為佳。)又例如:從野外帶回一隻毛蟲,且能準確且足量地供應牠食草,並以紙筆和相機記錄牠的生活史,終於有一天牠羽化成蝶了,再為牠舉行放飛回自然的儀式,這實在美妙不過了。

總的來說,與另一種生命的交會、交往與交心。需要更多的生物知識、更優質的生態智慧、以及更具情調的生命關懷。那是一把心中尺,目前法規還遠觸及不到這塊區域。或許面對一些該與不該的問題時,我們心中難免矛盾,但存有對其他生命的那份善心與關懷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相信這也是每一位稱得上昆蟲觀察家的人,都已具備的自然觀察行前須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