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全球暖化 台灣需要全新的國土規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因應全球暖化 台灣需要全新的國土規劃

2009年12月07日
本報2009年12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15次締約國大會(COP15)7日到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今(4)日在台北以「全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為題發表演說。

他警告,全球暖化對全球以及台灣而言,已是「危機性的事實」,簡單的節能減碳已不足以因應,必須提出調適策略,包括防洪、防旱、全新的國土規畫。

劉紹臣指出,一般民眾都覺得溫度、海平面上升很緩慢,因此以為還有很多時間補救。最近聯合國又有研究指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1.4公尺,那數據並未引用新的觀測資料,也沒有新的理論糢式,或許不足為信。但如果預言成真呢?

21世紀氣溫比20世紀上升3-6倍

劉紹臣表示,20世紀氣溫增加攝氏0.6度(正負0.2度)、海平面上升15公分。最近100年與過去900年差很多,可以推論氣溫上升是受到人類的影響。

21世紀氣候預測增溫3-6倍,即上升1.8到4.0度,海平面上升28到43公分。海平面只要上升 5米,格陵蘭的冰會全融化。氣溫上升導致未來高溫日數增加、低溫日數減少,中高緯度雨雪會增加、旱災更嚴重、颱風暴雨增加。1970年以來日照量已減少15%。

台灣熱浪將更嚴重

劉紹臣說,過去50年台北白天溫度上升零度,但晚間上升1.8度,尤其台北、台中、台南上升很明顯,大城市晚間增溫明顯,與都市熱島效應有關。白天不增溫則與都市汙染物有關,顯示西部平原汙染很嚴重。

晚上溫度只要超過26度以上,一般人會覺得有必要開冷氣。如今台灣一年中有100天晚上需要冷氣,如果能有效管制熱島效應,應可省下不少冷氣費用。劉紹臣說,「我讀大學前沒聽過冷氣,但現在很多人會覺得,沒冷氣怎麼睡覺?」

20世紀台灣增溫1.1度,比世界平均增溫1倍。但如觀察一些較不受汙染地區,發現台灣的情形與全球變化一致。例如,蘭嶼、澎佳嶼測站過去50年的增溫與北半球增溫一模一樣。

台灣小雨減少衝擊農作

氣溫上升造成相對濕度減少,小雨減少30%,大豪雨增加50%。極端大雨增加會有水災,但大家都忽略小雨減少的影響更大。一旦小雨減少,對農作物影響很大,因為小雨下到土壤易吸收,是土壤保持濕潤的重要水份來源。

台灣地區一年約4個颱風,多數在夏天,颱風給台灣帶來40%的水量。秋冬多半只有小雨,小雨長期減少將加重乾旱、無法儲水,尤其西南部缺水地區,就是小雨減少所造成。這也是八八水災才過不久,台灣即面臨乾旱的主因。

全球溫度增加,空氣中的含水量也會增加,每增加攝氏一度,水蒸氣增加7%,大氣中水蒸氣增加,到上空變成水,再變成冰,會放出熱量,使對流更強烈。

全球每增溫一度,台灣前10% 強降雨增加140%、毛毛雨減少70%。50年前,台灣一年中毛毛雨約70天,現在只剩35天,變化很大。

台灣需要全新的國土規劃

不論全球、台灣,發生的氣候改變都遠超過預測。過去50年強降雨已增加一倍,未來還會再加倍,而且速度加快,可能只需30、40年。

劉紹臣說,因應全球暖化,台灣需要反省,「我們要的不只是簡單的節能減碳,而是一個危機性的事實,要提出調適策略,包括防洪、防旱、全新的國土規畫。」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