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達爾汗行程第一站「紅山旗」的時候,心中不得不惋惜這邊的森林變得有多糟糕。在當地我們給車子加滿油,再繼續前往行程的下一站SHISHGEDGIIN河。
前往達爾汗省的路上,經過了無數個已經乾涸的河流,觸目所及真令人心痛。直到了SHISHGEDGIIN 河,這份惋惜終於完全消失。SHISHGEDGIIN 河流經達爾汗盆地,最後注入查干河,與300多條河流共同養育周遭的葉尼塞河流域。
SHISHGEDGIIN河,深5~7米、寬大概15米左右,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過如此大的河流。
研究隊伍於深夜12點抵達該地時,細雨飄飄。早上六點起床,眼前出現的是一幅美麗的畫面,一片綠油油的大自然,難以形容的美。我們整團人都到外面深呼吸一口氣,邊問候彼此,邊向河邊走去。
看著日出,邊想起昨日在路途中大伙兒討論的話題。消防隊司機說,去達爾汗地區的路況是蒙古最糟糕的一條路。
B:路況不好反而是件好事啊!
U:為什麼呢?不是路況好,更容易發展嗎?
O:隨著發展跟來的是環境的嚴重污染。
B:對呀,現代人類製造的科技、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口激增、基礎設施繁多的地方,環境的污染與日俱增,若達爾汗地區蓋起了發電廠、電器產業,高速公路等現代式技術科技進入的話,這邊土地的美景一定會被破壞。若想要保留這片土地原有的美景,或許要避免建設基礎設施。
車上的這段討論,如今仍記憶猶新。雖然我無法完全認同B所說的,但他的一部分發言還是有其道理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一個地方沒被人動過,幸好還有些地方仍保留它原有的自然生態,可惜已經不多了;達爾汗就是其中一處。本人正站在這兒最美麗的SHISHGEDGIIN河邊,若欲保留這份美景,我支持,或許可以考慮不要在該地建設基礎設施。
後記:雖然地理距離甚遠,但是身為海島的台灣與身為世上最大內陸國的蒙古之間有著雖遠實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歷史上、文化上、與中國大陸的互動關係上。除此之外,兩地更在牽一髮動全身的環境連帶上休戚與共。每年侵襲台灣的沙塵暴正來自於荒漠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蒙古,而蒙古當地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礦產資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畜牧戶數因中國內需提高而大量增加等等原因,則是造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由於蒙古國內資訊基礎建設程度、國民教育水準與經濟能力偏低,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程度輕易地被追求經濟的渴望蓋過。蒙古國已是民主政體,朝向市場經濟發展,然而除了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等組織定期針對蒙古進行環境狀況評估以外,更重要也更缺乏的是當地公民對國內環境議題發揮持續監督的力量,並對於環境與經濟政策進行檢視與遊說,或要求當地或外資企業善盡社會責任。
同時,隨著不斷增加的經貿往來及資源輸出,蒙古與中國以及整個世界的經濟互動愈趨頻繁,迫切的環境課題卻受限於語言的限制而無法為世人重視。有一群台灣朋友及在台的蒙人認為,對於促成重要的蒙古環境議題全國化、亞洲化、乃至於全球化這份任務,台灣處於施力之核心位置,因此組成了「遊牧綠」台蒙環境資訊平台,希望透過蒙古環境資訊平台之建制,以及蒙古公民新聞記者之培訓,有效提高蒙古環境議題於世界的能見度,並鼓勵蒙古青年、公民團體、行動者,共同利用Web 2.0之網路精神與技術,向全世界發聲。
這個月,我們與「遊牧綠」合作,精選出蒙古公民新聞記者寫作家鄉的紀實,看看蒙古,想想自己;看看異地,想想全球一隅的環境困境和人權正義。
※ 本文與遊牧綠台蒙環境平台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