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國風雲錄(上) |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遺產巡禮

波斯帝國風雲錄(上)

2010年01月08日
作者:劉長政(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大約公元前24世紀的楔形文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伊朗在當今中東地區扮演著令人矚目的角色,然而,在兩千多年前,此地更是稱雄一時、聲威震天的波斯大帝國的發源地。

從西元前四千年左右起,在伊朗高原就有被稱為伊朗始祖的史前居民定居於此。伊朗高原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文明鼎盛,除了最早抵此的蘇美人發明了曆法、楔形文字,亞述人(Assyria)在西元前三千紀後期亦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建立起強勢帝國,阿摩里人(Amorite)首領蘇姆阿布姆(Sumuabum)則在西元前1894年,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今伊拉克境內)建立威名顯赫的巴比倫王國(Babylon),美索不達美亞這塊肥沃月灣因而成為人類古文明發祥地之一。

到了西元前11世紀,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生了政治與社會的變遷,首先是阿拉姆人(Aramaean)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在今日的敘利亞境內建立了佐巴(Zobah)、大馬士革(Damascus)等城邦,一方面造成巴比倫中央聖城的功能喪失、祭典儀式的地方化與民間化,另一方面則使自蘇美以降的都市自由農民(市民)逐漸沒落,而半奴隸身分的農民數目迅速增加。

米提亞勢力興起

在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屬於印歐語系的波斯人,大舉由北方南下入侵伊朗高原,也就是由西北部向西南移動,直到西元前八世紀初才定居在底格里斯河的左岸,到了西元前七世紀時,成為強大的米提亞王國附屬國。值此同時,亞述帝國也開始遭受米提亞新勢力的威脅。

2003年,美國海軍陸戰隊面對眼前重建的巴比倫廢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亞述人對征服地的居民,尤其是上層階級採取強制性的集體遷徒政策,此舉對防止叛亂以及振興殖民地產業的功效相當大。在亞述巴尼巴爾王(Ashurbanipal,669~626BC)統治時期,亞述統轄耶拉姆地方至北方的米提亞地區,且在此建立了艾格貝塔納(Egbatana,今哈馬丹)城,從那時起,米提亞人的勢力即逐漸擴張威脅亞述。

大馬士革奧馬雅清真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提亞人(Median)和波斯人(Persian)這兩個民族的名字,都源自於古希臘的史書,在西元前八世紀,米提亞人建立起自己的米提亞王國(Median Empire)。到了西元前七世紀,部落領袖迪亞塞斯(Deioces, 728~675BC)擺脫了亞述而獨立稱王,繼位的弗拉歐特斯(Phraortes, 675~653BC)將王都定在艾格貝塔納,之後的統治者奇阿克薩(Cyaxares, 625~584BC)更是英勇絕倫,不僅打敗短期統治過伊朗的斯基泰人(Scythians),並於西元前612年與新巴比倫帝國聯手揮兵直破亞述首都尼尼微(Nineveh),殲滅了誇稱軍力堅強的亞述帝國。(下期待續)

※ 本文與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合作刊載。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