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對有趣:觀察蕨類的「不定芽」 | 環境資訊中心
演化之舞

「蕨」對有趣:觀察蕨類的「不定芽」

2009年12月09日
作者:黃婉玲

蕨類植物遠於四億二千萬年前,便以身具維管束的優勢在植物界嶄露頭角,在三億多年前更以高壯雄偉的身軀,躍上世界舞台引領風騷,以孢子王朝的輝煌歲月,寫成石炭紀顯赫的歷史。曾幾何時,後起之秀──開花植物、種子植物奮起,除花粉、種子可藉風力、動物幫助傳播,且具有種皮、胚和胚乳等構造,可貯存大量的養分以抵抗不良的環境,果然後來居上,成為森林主流。蕨類因受限於孢子只適宜在溫暖潮濕的地方萌芽生長,只得退居幕後,逐漸喪失生態上的優勢地位。

東方狗脊蕨但是,蕨類植物並未因此被淘汰,雖然遠古時代以孢子繁殖方式依然保存至今,但窮則變、變則通,倒也發展出許多特殊的適應方式,如植株由巨木演化為草本,以減輕生存所需;由單葉發展出複雜的葉片構造,以利行光合作用等。而有些蕨類為了族群延續,除了靠拋撒大量的孢子繁殖(看天吃飯),更發展出用無性生殖方式──在植株上長出不定芽複製自己(天助自助,靠天也要靠自己)。

這些不定芽長在葉片、葉軸或羽軸上,不同種類有不同的位置,也成了辨識蕨類科屬種的特徵之一呢。

稀子蕨蕨類生長不定芽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方式:

1、分道揚鑣型:市郊常見會長不定芽的蕨類,首推體型較大的東方狗脊蕨,葉面上常見許多具2片小葉子的寶寶們歡聚一堂。但若時機成熟這些小孩被風或水帶走,就跟母體脫離關係了。中海拔雲霧帶常見的稀子蕨,葉軸、羽軸上也常長出一個個像小拳頭般的不定芽。長在林下或林緣的它,不靠水邊,不定芽難搭順水船,而這麼重的不定芽,不可能被風吹走,所以也搭不上順風車,花了較多的能量來生長比起其他蕨類都顯碩大的不定芽,好像有點笨笨的,幸好這種因冰河期到台灣避難的蕨類,在台灣中海拔找到了適合它安身立命的環境,族群不少,讓人奇怪它為何會叫做稀子蕨?其實看到它身上很討喜的拳狀不定芽,若能改名「攜子蕨」更名實相符吧。

傅氏三叉蕨2、不棄不離型:以傅氏三叉蕨為代表。身上的不定芽明明長得很大了,但仍依偎在母株上,可能要等到母株不支倒地,幼株的根才有機會著地吧?!

3、代代相連型:如鞭葉鐵線蕨、馬來鐵線蕨、海南實蕨、長生鐵角蕨、生芽鐵角蕨、鞭葉耳蕨等,不定芽長在葉軸前端,甚至於葉軸頂端延伸一小段長度後才長出不定芽,小芽著地後,與原株便有著一段的距離,往下方生根,往上長葉,這第二代很快就能自立門戶,再從葉軸頂端長出第三代、第四代……代代相連,其繁殖速度比只靠孢子要快得多,且更可靠呢。這些長在植株延伸頂端的不定芽,彷彿跨步行走,向周遭拓展地盤,所以也被稱為Walking Fern ──會走路的蕨類。這群會走路的蕨類以鐵線蕨屬、蘿蔓藤蕨科中的實蕨屬和鐵角蕨科為最常見。

長生鐵角蕨

哪裡可以看到這些具不定芽的蕨類呢?市區內如虎山、象山,可以看到東方狗脊蕨、海南實蕨的蹤影,北部郊山如獅子頭山、陽明山,因為具北降現象,也可以看到原來生長在中海拔的稀子蕨、生芽鐵角蕨、鞭葉耳蕨等。中南部在溪溝邊長著刺蕨類,森林下層則有實蕨類,岩石環境可以看到鞭葉鐵線蕨、馬來鐵線蕨、半月形鐵線蕨等。而長生鐵角蕨著生於山區有遮蔭的岩石或樹幹上,常成群生長,更是觀賞攜家帶眷,代代相連的指標蕨類。

※本文與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