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部份的公共建設,在完工之前我們都很難了解到底在做什麼或作出來的成果是什麼﹖更不用說參與公共建設的內容討論了,因而,常會有名實不符、罵聲四起的公共建設,不動如山的佔用許多寶貴的公共空間資源,甚至造成視覺障礙,同時也在台灣各地看過一些沒有自然的生態體驗園區及被水土保持工程纏身的自然地景,才會對我們珍惜的「忘憂谷」工程擔憂。
「令人擔憂的忘憂谷」一文目的只是想讓更多人對刻在進行的公共建設有所關注和討論,和海洋科技博物館工務組的吳先生、承包的營造廠和施工者談過後,對刻在進行的工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針對我的提問,工務組吳先生和承包商大致說明如下:
- 從白樓梯往下方剛下樓梯時地形較不穩定,在此處作一小平台作為上下客的緩衝地帶,旁邊較陡的山壁削緩。
- 駁崁間墊高的土壤,施工單位說明是用附近小隆起整地後的土壤,而且,未來不會種杜鵑花,會植雙穗雀稗草皮。
- 步道寬1.5公尺,石塊間有留縫隙填土,使草可生長,較陡峭處規定要用水泥防止邊坡滑落。
- 原本涼亭處拆除,再建一稍小的涼亭(形式不同)。
- 兩小段較陡峭的步道拿掉復原成坡地。
- 導引設施不鼓勵遊客下到下方海岸。
- 施工工程期間較為雜亂,只是過渡期。
就個人觀察,10年來忘憂谷除了原步道附近人為干擾較多,山坡的權叢或小喬木正在東北季風的壓力下緩慢復育當中,因而,維持生物多樣性發展的棲地環境是最重要的原則。忘憂谷整修工程並沒有增加新的步道、設施,原本擔心用外來土壤在駁崁墊高的事也沒發生(因為土壤流動經常會造成外來種動植物傳播),涼亭變小且形式較不突兀,取消兩段較陡的步道,不導引遊客往下走等,都令人可喜。海科館工務組吳先生也說,歡迎大家一起來監工,這是大家共同學習關懷基隆自然環境的契機,成果仍待大家檢視,對好的營造廠和施工單位我們也必須肯定和鼓勵,以免劣幣驅逐良幣。
從生態的角度看,稜線原欄杆拆除造成明顯的破壞和北側落土,北側原本複雜多樣的植群已和欄杆、土壤糾結穩固,現在重新牌,最好任其自然發展,不要用單一外來植栽或種籽,要花多少時間復育及大雨沖蝕的影響則尚待觀察。(原本多樣化植群的種類和根系深淺不同,能穩固及增加稜線土壤健康程度。)
就景觀面而言,第一道稜線上的步道從濱海公園平台看,還是明顯寬大了些,看起來較不自然、細緻。或也是因應未來遊客方便要付出的代價吧﹗
墊高駁崁方面,工程植栽中所列外來種的蜘蛛百合(原產西印度群島、鱗莖有毒)、斑葉萬年麻(原產美州的乾燥地區)都不適合,原生的草海桐也不適宜,以雙穗雀稗草籽或草皮來植栽,個人認為還不如令其自然發展、適者生存,雙穗雀稗的分布很廣,從農田、濕地、沼澤到海邊都有,往昔忘憂谷中的草本也具有豐富的多樣性,似不宜讓一種草獨佔。當然,這只是個人的看法,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討論和更好的看法。
忘憂谷昔日歷經種蕃薯、放牧等歷程,原本的金花石蒜和海荴蓉等原生物種被掃蕩一空,或也可適度復育,現在每年4~6月的百合盛開期,在人跡可及處百合幾被採摘一空,生態旅遊倫理的教育及野生物管理也是未來必須正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