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茜真氣炸了嗎?還是嗜血媒體真可怕!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南茜真氣炸了嗎?還是嗜血媒體真可怕!

2005年11月30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原本對於這則新聞我不想有太多的回應,因為對於回應一則欞~的新聞報導,根本就是在浪費生命,我不如專心做我的研究,推我的保育工作。但是,看到我鐘愛的《環境資訊電子報》竟然在未查證的情況下也引用某報「中研院請吃珊瑚礁魚,氣炸南茜」聳動的標題,刊出一篇「盲求稀魚珍饈,吃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報導。這樣的錯誤一再在網路上流竄,連環境資訊電子報號稱公正的網路資訊都淪陷,實在讓我感嘆「媒體是今日台灣的亂源」這句話的真實性。也讓身為研討會主辦人與中研院一員的我,不得不必須跳出來還原當日真實的情況,不然中研院與珊瑚礁保育的招牌真的是砸了!同時後學對環境資訊電子報總編輯未盡監督與查實的責任,深感到遺憾。

這是當天的實況:

9月27日我們一行人在台北研討會行程結束後南下南灣與墾管處做珊瑚礁生態考察,其中包括Nancy Knowlton與Hiro Fukami兩位國外學者。而這兩位是我多年的合作夥伴,我早已知道Nancy對珊瑚礁魚類的警示。當晚在南灣用餐之前,我謹慎地與餐廳老闆再三叮嚀,不要煮任何珊瑚礁魚類,包括鸚哥魚、石斑魚、臭都魚等。在整晚的菜餚中並無這些被我點名的魚類,但一道米粉湯中卻出現了「汽歸」(刺河豚)的肉。Nancy當場並無反應,直到隔天她才對我說出應該連刺河豚都不應該吃。當時她並無不悅的神情,況且在後續幾天,我們的餐點中皆無魚類的菜餚。

更何況當晚除了筆者與兩位學者之外,其他就是我的助理與學生,記者根本就不在場。他如何知道Nancy「在餐館大發脾氣」。而且我們每道菜都吃得精光,也不像媒體所述「那盤魚沒有人下箸」的情形。況且,我們根本就沒有任何一盤魚的菜餚。這位記者只是將隔天訪問Nancy時的譯稿,針對吃珊瑚礁魚類做出誇大的渲染,除了想像力,還有什麼?難道這就是「合理的懷疑」嗎?。

而且當Nancy接受記者訪問時,還有許多論點值得撰寫,但並沒被這份報紙採用,但是其他報紙的報導卻更詳實、更中肯。為何環境資訊電子報不去引用?不去詳讀呢?如果南茜真的氣炸,為何其他同時訪問的記者不寫呢?

雖然出發點都是為了珊瑚礁生態保育,希望大家不要吃珊瑚礁魚類。但是嗜血式不實的報導,實在是對原本保育的美意打了折扣,同時傷害到其他相關單位的努力,然後,不經查證的轉述引用,讓原本的傷痕更深。這不是當今台灣社會亂象的根源嗎?這或許是如《環境資訊電子報》擁有廣大讀者群的媒體應該深思。

本報回應與說明:

「盲求稀魚珍饈 吃垮海洋生物多樣性」文第一段有關Nancy Knowlton在餐館發脾氣的陳述,是引用10月29日聯合新聞網之報導,本報未向當事人查證消息真實性,造成保育研究人員困擾,確有疏失,謹此致歉。

本篇投書將列於「盲求稀魚珍饈 吃垮海洋生物多樣性」文後,作為重要註解資料。

感謝當事人不吝筆墨,還原真相,匡正本報疏漏之處。未來,本報除持續以最高標準自我要求外,也期待讀者先進繼續給予批評改進意見。相關意見可投稿至投稿信箱(infor@e-info.org.tw),來函三天後未獲回應,煩請電話聯繫確認。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