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灣》告訴你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海豚灣》告訴你

2010年03月24日
作者:黃雋

《海豚灣》(The Cove),如果不是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話,我不會知道原來自己極有可能也在血腥裡頭。

片中最讓人驚訝的並不是殺海豚,而是海豚產業如何深入全球各地,當我們在海洋館看美麗的海豚跳躍時,事實上這隻海豚或許是踩著2000的同伴的屍體,被選秀相中才活下來。而或許我購買的門票,就支助了一隻15萬美元,一年可以有300萬美元(1億台幣)「營業額」的日本太地町海邊屠殺海豚的慣例(慣例並非傳統),這就是全球化驚人的事實,叫人不參與也難,卻叫人知道時不得不羞愧而無以自容。

好吧,我也很不願意,搞的這般血腥。因此在寫這一篇文章時,盡量想避免去寫日本為屠殺海豚之國,或是因此討厭日本人等等的虛浮說法。事實上,雖然電影中的確點出日本為補鯨豚之國,但絕大多數日本人卻不知情自己的國家正在進行此種政策。畢竟,人類目前的文明根本上是建構在壓迫別的物種之上,僅僅去看太地町海豚灣單一事件,僅由影片聚焦看日本,而忽略世界200年以來的東西方補鯨業的交替,某種程度上也太過鄉愿。

我們就先來說說中國人吃魚翅、台灣人吃豆腐鯊這件事好了。

兩週以前,剛好去吃了一頓喜酒,第二道就是魚翅,魚翅一端上來,一陣香味,我卻不知道該怎麼動手,該吃,還是不吃呢?吃是違反自己意識,不吃也是違反另一種浪費食物的意識,好生難以著手。一隻魚翅就代表一隻鯊魚魚鰭,一個喜宴標準是一桌10個人,開10桌就是100人,一間店大約一年可以開500個場次,大約就是一間店消耗一年50000個魚翅(據說,每年全球宰殺3800萬隻鯊魚)。

如果看到片子,其中有一段訪問東京街上的日本人:「怎麼有人吃海豚?如果有這種事情,我們一定要阻止他們。」「日本人不會把海豚肉當日常食物的。」

換過頭來如果問我們,對不起慚愧的很,同樣問我,日常生活中,的確很容易吃到海洋高等生物,除了鯊鰭(魚翅),還吃鯊肉(豆腐鯊),而且菜市場隨手就可以買到豆腐鯊,更別提動則千百隻鯊魚陪坐喜宴的盛況了。《海豚灣》影片裡頭提到的各種重金屬,健康的緊,也照樣吃下肚ㄌ。

比較之下,誰高誰低,倒是也沒說個準,只是日本太強硬,不願意屈就國際勢力干預其國內政策,而捕殺之方法過於明顯不人道、靠近岸邊容易捕抓畫面而已,所以才有《海豚灣》一片。又有人知道,剩下那些被我們吃下肚的漁獲,捕殺的過程有多人道呢?

在回來看看《海豚灣》影片。太地町是日本一個小漁村,寫實的反映出人們在社會裡觀念的矛盾。譬如說,只要敲打漁船周圍的聲音,每年不用冒出遠海的風險,只要在離岸10哩周圍,就有白花花的銀子游進來。對一個漁村而言,這已經無關乎傳統與否,每年因此有1億台幣的進帳,還不加上賣肉品的通路所售出的營業額。這種機會,說什麼也沒辦法放過,是嗎?

矛盾在於,村裡因而有豐厚的收入,蓋了漂亮的廟宇祭奉神民,蓋了海豚海洋生物館來「推廣」海豚娛樂,蓋了海豚為意象的步道、石雕、玩偶、紀念品,還有人行道!這一切並不是因為「海豚」這種生物對當地有額外的意義,僅僅是資本社會下一種最直接的反應:「有錢,就有形象」。

如果這樣子說還不明白,不如看看下面這些,台灣某模範漁村情況,是不是也把資本的意象充當成文化,包裝起來販售給不知道實情的大眾呢?

寫到這裡,也累了。恭喜《海豚灣》,這部片真的很值得看,幾年的光陰才能蒐集成一部片需要的影像資料,非常辛苦。因為是紀錄片,所以格外寫實有價值;因為剪接功力很強,素材蒐集的很多很好,所以出來的品質和緊湊度都很高,是一部難得的好超水準紀錄片。

我只希望下一次,我能夠不再吃到有魚翅的喜酒。

p.s. 我承認不是看正版的,不過我發誓我會去買DVD來送人。

參考閱讀:
豆腐鯊禁補蘇澳漁民反彈
野放豆腐鯊,5漁民吃盡苦頭向魚翅說不!
The Cove官網,可以捐款、買DVD等

※本文轉載自沙發上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