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監測網政府、民眾與環保團體的三方角色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土復育

國土監測網政府、民眾與環保團體的三方角色

2006年03月27日
作者:吳斐竣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網際網路的出現,大幅度地改變了人們溝通的方式。行使公權力與一般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以此為例,各政府機關紛紛投入大筆經費設立網站,宣傳政策理念與施政成效。並且設立電子信箱回覆各界民眾的疑問。資訊的取得變得容易,民情的反映也變得快速。然而,這只是人民與政府關係改變的一小步而已。

以最常見的民意信箱為例,民眾雖然可以透過網路瀏覽器直接發送電子郵件給各政府機關,各單位收到陳情也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回覆,但卻可能流於形式。並非每個機關都會針對回覆品質的好壞,進行滿意度調查。民眾陳情的案件個別回覆且並不公開,無法達到彙整民意的功效。

公害陳情網除了開放電子信箱,部分政府機關也開始嘗試以建立「通報網」的方式來與民眾溝通。利用表格化的選單,以及上傳現場照片,讓民眾的陳情能夠更加明確具體,各相關單位也能夠更有效的處理。環保署的「公害陳情網」,以及公共工程委員會的「全民督工」,是其中兩個例子。「公害陳情網」主要針對因人為缺失,以致於破壞生存環境、損害國民健康的各種污染,讓民眾有簡易的通報窗口。檢舉人雖然能夠查詢處理結果,但案件並不公開,仍具有封閉性。「全民督工」則是針對公共工程中工程品質不良、環境設施不當等弊端,只要民眾檢舉,案件的處理過程一律公開於網站上。

全民督工網站然而面對台灣整體環境的破壞,上述兩個通報機制,明顯不足。「全民督工」只管公共工程品質的良窳,而不能對環境的保護發揮積極作用。同樣的,「公害陳情網」受限於環保署的職掌,只能處理公害污染,但是山坡地濫墾、海岸線改變或生物相改變等對國土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並不在此上述兩個通報網的範疇內。

主導國土復育條例的經濟建設委員會,有心要多建立一個民眾國土監測通報的窗口。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長期接觸環保團體,並擁有相當成熟的新聞平台。於是雙方共同合作設立了「國土監測通報網」,試圖彌補當前通報管道不足的缺憾。自3月1日起開始運作的「國土監測通報網」測試版,提供民眾單一窗口通報網站的服務,民眾只要是在山坡地、河川區域、海岸地區、地層下陷地區及離島地區這五類國土復育條例管轄的範圍內,觀察到任何國土遭到人為破壞或自然因素而使得環境、生態受威脅之事件時,便可以使用這個單一窗口通報網站,迅速通報事件發生之時間、地點及事件情形。一般民眾只要多一次通報,國土的守護就多一份力量。

目前一般民眾對於國土監測還停留在受害者申訴的階段,例如在颱風過後,山區發生土石流摧毀民舍,或道路崩塌阻擋通行,甚至在地層下陷地區因豪雨而致使民宅淹水等等產生嚴重後果的破壞情形。通報網期待能夠提升民眾對環境的關注,從自家的受害申訴,延伸到公共空間,尤其是對自然環境的關注,這方面仍需要循序漸進的宣導過程。生態環境通報的主要目的,在於監測環境現有的狀態,防止遭受外來的破壞;且在環境遭到過度人為干擾時,由各政府部門、檢調系統等執行公權力介入,使其生態不會遭致侵害,甚至是衰退至無法復育的困境。

環境資訊協會收到通報後,將案件轉達至政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請該機關回覆處理狀況,並回登於本通報系統後,通知通報者查看。處理情況總結於網站之「通報系統」-「查詢案件」網頁上。各個國土監測通報案件一律以案件列表的方式,公開供各界查詢內容。國土監測通報網,是以「規劃監測範疇、建立完備通報系統與回應機制」為首要工作內容,除了可以在環境遭受破壞時立即得知當地的狀況外,各級政府部門或是司法檢調單位的回覆與處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對公部門而言,各主管機關如能依據其執掌,據實上網回應,則民眾陳情事件的處理過程與結果,將會清楚明快,有效縮短政府與人民的距離。

在民眾與政府機構之間,環保團體的力量同樣重要。民眾通報之後,通常限於精力並無法持續監督政府。環境資訊協會的另一項角色,便是聯繫環保相關團體,共同參與國土監測。由於案件的通報與處理過程一律公開,各政府機構處理陳情案件的績效,便可接受各界公評。未來「國土監測通報網」除期盼扮演民眾通報的單一窗口外,也同時積極擔任民間環保團體與政府相關部門連繫、溝通和訊息傳遞的角色,更希望作為對國土開發利用行為管理、維護健康的自然生態環境的交流平台,讓所有關心台灣的人士有更多可以互動討論的空間。

「國土監測通報系統」測試版起跑,歡迎各位守護這片土地的讀者們,一起來Watch our land!進入通報系統:http://land.e-info.org.tw/t1/issue?@template=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