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戀鳥蹤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醉戀鳥蹤

2010年07月11日
作者:陳秀竹;攝影:許進西

今(2010)年,5月初我在瓊林海邊時,溫林來電說今年蜂虎在瓊林夜棲,隔天我和珍黃昏去看,巧遇鳥會調查人員正在進行調查,這幾天我則和先生常常利用清晨或傍晚去觀看,數量很多,會停在水庫堤邊的斜坡上或木棉樹上,木棉正在開花,有看到小群的疑似灰背椋鳥及另一種更小的鳥,似乎也有小桑鳲,有待鑑定,5月下旬鳥友許小西來信說拍到以為是夜鷺的鳥,但眼睛不是紅色,另在瓊林水庫拍到不知是烏鶲或灰鶲?希望找到答案,結果問了鳥友,王力平老師先回信說是疑似夜鷺的原來是黑冠麻鷺,另一隻是烏鶲,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看到的不是小桑鳲,而是烏鶲,大一點的則是灰背椋鳥。

烏鶲

翻閱金門縣政府出版梁皆得老師主編的「觀鳥金門-金門尚鳥指南」一書,烏鶲俗稱「鮮卑鳥」,屬於稀有過境鳥,喜歡在稀疏的樹林邊緣樹上層活動,曾於南山林道的行道樹上發現,常單獨停在明顯的樹枝上等待飛蟲,當捕捉飛蟲後,會有又飛回原來的棲枝等待的習性。

黑冠麻鷺根據中國野鳥圖鑑本種鳥屬於夜出,繁殖期5-6月,築巢於樹上,每窩產卵3-4枚,本種鳥在海南島、台灣為稀有留鳥。牠是一種嘴長、頸長、腳長涉禽,飛行頸部縮成S型,只有牠和鵜鶘科的有此種特徵,生活在沼澤地帶,主食為蚯蚓等無脊椎動物,較少食魚。

前些日子遇到台大袁孝維教授的研究人員說栗喉蜂虎最近機場附近營巢地的數量有減少的情形,但乳山的復育棲地卻反而有增加,5月下旬尚未產卵,而聽鳥會副總幹事新團傳來的鳥訊說鵲山、田埔和青年農莊栗喉蜂虎鳥況有十分的精彩。

黑冠麻鷺5月底在一次喝喜酒的宴席上,外甥在席上分享娘家五樓的杜鵑花上有一個白頭翁的鳥巢,有一隻雛鳥已經破殼而出了,我則分享我在瓊林採水蜜桃也發現有白頭翁在巢中孵育,並且分享在金門技術學院大學池發現有二個斑鳩的蛋在草地上,約了鳥會田調達人溫林來,他很快在附近的濕地松上找到牠的巢,我們一起把蛋送回巢內,當時我還看見紅冠水雞帶著兩隻亞成鳥,在池內的水芙蓉間覓食,並且意外的遇上一隻夜鷺竟被紅冠水雞追趕,只有落荒而飛。最精彩的是發現一隻水雉。初不能確定,只有用帶來的相機去捕捉,但和溫林一起再觀察,他的鳥功一流,判斷的確是水雉,他分析應該是大學池的生態適合牠,當天下午溫林適有台灣來的鳥類生態專業朋友,他再一次帶他們來鑑定,確定是稀有鳥種水雉,我更是興奮,當天下午下了課趕快再來大學池,幸運的再次相遇,不過可惜的是隔天溫來再來就未再見到,隔一週我再去上課也不再有牠的蹤影。

水雉在金門縣政府出版,梁皆得老師主編的「觀鳥金門-金門賞鳥指南」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俗稱「菱角鳥」,體長約52公分,主要棲息在台南官田一帶的菱角田中,因生活在菱角田及外形很像成熟的菱角,所以被稱為「菱角鳥」。金門地區觀察紀錄不詳。水雉的腳趾特別的長,使牠適宜在長滿浮水植物的沼澤區活動,繁殖行為和彩鷸相似,有一妻多夫的繁殖行為」,原來牠喜歡長滿浮水植物的環境,大學池內滿滿的水芙蓉,才會成為牠的首選生活棲地,但驚鴻一瞥,可能金門只是牠的過境。

6月初同事小毛的表妹住在太武社區發現不明鳥種,初以為是短翅栗背鶇,但適有鳥類專家廖東坤老師來,便協助辨識原來是冠郭公,叫聲滴滴滴有如鬧鐘,當時小毛的表妹還把叫聲錄下來,當時我因要出公差未能前往觀察,便約溫林,他說之前他曾在南山林道追蹤過,他也說叫聲如鬧鐘的滴滴滴,很響亮!後來才知道那天他們並未追到冠郭公,但隔了3天我晚上加班,值班同事說有民眾送來一隻傷鳥,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來,說很想知道是什麼鳥?我們仔細對過圖鑑發現原來竟是冠郭公。

冠郭公根據中國野鳥圖鑑,牠名稱為紅翅鳳頭鵑,又稱冠郭公,是杜鵑科,頭具長羽冠,體上黑色而具藍色光澤,後頸白色,兩翼綠色,喉上胸部紅褐色,棲息於山坡、山腳的林木,冬季安靜,繁殖期很吵,鳴聲為尖銳的「咕、咕、咕」二聲或三聲重覆,有時發出像喜鵲的刺耳叫聲。產卵於畫眉、黑臉噪鵑的巢中,台灣為迷鳥。

最近雨水豐沛,對於挖洞築巢的栗喉蜂虎有不少的影響,野外觀察經驗豐富的溫林來電就談到,有些洞因雨水多而坍塌,對於栗喉蜂虎的食物來說,蜻蜓比較不受影響,但多雨對蝴蝶則會有影響。

栗喉蜂虎是金門夏候鳥的主角,牠的色彩繽紛、生態行為特別,金門國家公園拍了完整的生態影片,讓遊客與在地的居民可以更貼近牠的生活,大家可以預約一個不一樣的夏天,來金門和栗喉蜂虎做朋友,分享金門豐富而奇妙的鳥類生態。

最後希望小小的叮嚀,分享鳥訊,只為了和大家一起守護金門的美好生態,因此請以觀察、攝影、記錄及教育推廣來共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