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印尼紅猩猩的未來──保存現有雨林的可能策略 | 環境資訊中心
牽手護雨林

捍衛印尼紅猩猩的未來──保存現有雨林的可能策略

2010年08月04日
作者:陳韋綸、陳品潔

根據2003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以及國際野生動物交易監測組織(TRAFFIC)的研究報告指出,印尼的野生動物黑市每年大約交易出200-500隻紅毛猩猩,衍生許多以紅毛猩猩保育議題與關注議題的組織與團體。即使獲得國際挹注,印尼政府對於保存雨林種種的承諾與企業持續開發的矛盾,還是劇烈地影響僅存數萬隻紅猩猩生存。 許多紅猩猩保育團體僅聚焦在物種保育策略,認為具有東南亞代表性明星寵兒,也是行銷雨林保育議題好幫手。然而,為了保存紅猩猩僅存棲地,更值得全球紅猩猩保育團體深思的是,聯手制止企業毀滅性毀林、保存紅猩猩僅存之行動策略為何?

TRAFFIC:印尼政府應嚴懲猩猩交易

圖1:小紅猩猩看似可愛,成年後的紅猩猩卻因不討喜而被拋棄。圖片來源:mongabay印尼野生動物黑市每年大約交易出200-500隻紅毛猩猩,(圖1)非法交易數字背後的涵意表示700到1600隻的猩猩死亡,目前,婆羅洲印尼領域範圍內的紅毛猩猩已瀕臨絕種。即使將印尼非法交易猩猩科以100萬盧比(9000美元)罰金並服刑5年以上,但因為缺乏適當的法律強制禁止,蘇門答臘島上的猩猩和長臂猿的生存仍備受威脅。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以及國際野生動物交易監測組織(TRAFFIC)的研究,過去30年印尼當局共沒收或自私人飼主 手中查獲的猩猩約有2000隻,但是這些人中只有極少數被起訴。根據TRAFFIC首度在印尼調查猿類貿易的結果,大棕紅猿類並沒有因這些刑罰而受到合法對待。TRAFFIC東南亞辦公室區域計畫主任Chris Shepherd表示:「沒有嚴厲的刑罰,這種非法交易就會繼續下去,而這些物種會持續不斷地減少,最終導致滅絕。」(圖2)

明星物種策略難擋企業雨林砍伐

非法捕捉和交易或送到當地動物園的行為,使得紅毛猩猩仍持續減少中。紅猩猩曾經遍布東南亞,在20世紀初期尚有約31.5萬隻。不過根據 2009年美聯社的新聞揭露,現存的野生紅毛猩猩,估計數量在5萬至6萬之間,其中九成棲息在婆羅洲,其餘則在蘇門達臘。紅猩猩居住的雨林孕育珍貴的木材,經常受到許多無情的企業及山老鼠的覬覦與開發,其中尤以紙業、棕櫚油業、礦業為甚。大面積伐墾後,受傷的無家可歸的珍奇動物,成了附近的部落民眾、走私商與盜獵者眼中的金礦或是對農業有害動物。即使紅猩猩是擄獲全球人心的明星物種,且國際上有超過15個環保團體積極為其募款奔走,並花費了將近數千萬美金,然而除了設立收留中心與研究中心、培訓印尼當地人力進行紅猩猩野放與守護隊之外,對於最根本的問題--雨林無止盡地開發,如何有效制止企業伐林,才是守護紅猩猩根本之道。

 圖2:對於大多婆羅洲人而言,紅猩猩只是一片獸肉,抑或是破壞農園的危險分子。圖片來源:mongabay

雨林保育政策說法與做法矛盾

印尼伐林企業與印尼地方政府的利益輸送行之有年,是落實雨林保育政策最大阻礙。印尼總統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簽下挪威十億美元的合約後,頒布為期兩年暫停頒發雨林及泥炭地林業開發特許權執照;卻又表示在頒布此令前即取得開發執照的企業,仍得以砍伐已核准開發的林地及泥炭地。持續不斷地開發行為,難以有效終止毀林現象。 蘇門答臘島Bukit Tigapuluh國家公園附近,數百公頃未列入保護的雨林是保育團體2009年野放猩猩的區域,如果按照政府的說法,取得得當地合法開發許可的亞洲漿紙業與金光集團可以繼續伐林,這不但無視保育團體的努力,且違背政府所頒布的保護紅猩猩政策,與對外宣稱護林的誠意,也不禁令人質疑印尼政府保育雨林的允諾只是緩和國際壓力的幌子。看起來現況的確如此,根據2010年7月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空中監測與田野調查報告的照片,金光集團為擴展棕櫚農場,仍持續砍伐熱帶雨林,政府卻無計可施。

結合當地民眾的在地保育策略

雖然現況的確令人失望,對於民主國家而言,人民意識卻是改變印尼現況的一線希望,尤其是保育地在地人士的影響力更是不容忽視。然而許多外國非政府組織在印尼當地經營保育事務時,卻很少給予當地人民足夠的重視。而忽略在地人福利的保育方案,無法獲得居民的認同。

村民位居環境現場第一線,任何環境變遷或計畫的施行都將首當其衝,更甚者,雨林保育背後複雜的經濟、社會因素,使得雨林周邊的民眾往往也參與破壞雨林的行動。這常是當地保育團體最頭痛的問題。位於蘇門答臘棉蘭市的紅毛猩猩資訊中心(Orangutan Information Centre)創辦者巴努(Panut Hadisiswoyo)表示,除了需要提升環保意識和幫助民眾學習經濟上所需的技能,從而使民眾無須倚賴非法伐木或油棕種植為生。2008年更與台灣青草湖社區大學合作,於唐卡漢(Tangkahan)、布奇拉旺 (Buki Lawang)分別建立數位機會中心(Conservation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CDOC),透過保育、教育、資訊,以及無線網路,落實蘇門達臘島古農洛伊澤國家公園的復原與造林計畫、村落學校的教育推廣等。

在地民眾與國家公園的共生造林

古農洛伊澤國家公園面臨隨種植油棕而至的非法伐木;在紅毛猩猩資訊中心負責的500公頃範圍內,約莫有20%的土地仍為油棕種植園。紅毛猩猩資訊中心依照伐木程度,進入25個村落進行教育工作。由於村民長期為種植園工人而缺乏農耕技能,紅毛猩猩資訊中心透過工作坊、影片放映、行動圖書館的方式,提供民眾的所需知識與技能。巴努先生表示,最早遭遇村民的非議和不理解;「但是我們試圖和村長溝通,並慢慢地與村民建立關係,並提供行動圖書館、電影放映、書籍等服務。」另一方面,又透過在地伊斯蘭意見領袖的影響力,讓民眾接受紅毛猩猩資訊中心的計畫。他強調紅毛猩猩資訊中心並不反對油棕,而是反對因油棕而起的非法伐木,「非法伐木摧毀人民的生計和生態。我認為我們必須讓民眾理解森林的重要性,即便是油棕種植也得憑藉森林提供水源、調節氣候等等, 摧毀森林其實就是摧毀生計。」

農民運動與保育團體形成制約開發勢力

但並非所有居住在雨林附近的原住民或農民,都有幸能夠遇到像紅毛猩猩資訊中心如此,願意考量他們生計,並與當地社區攜手合作的保育團體。許多靠雨林過著自給自足生活的農民,卻在土地被政府及企業聯手搶奪後,為了生存不得不起身抗爭。蘇門達臘島北部幾乎所有油棕種植園都有農民運動,農民進行抗爭遭遇警方或企業的毒手時有所聞。農民運動是今日印尼非常重要的抗爭運動力量,國際環保團體有沒有可能結合這股力量,形成當地政府與企業的制約勢力?另一方面,習慣以生態系或物種為關注焦點的國際團體,其運動策略和方向是否有納入在地民眾意見與方案?回歸雨林破壞的真正核心問題,並非雨林的使用,更精確而言,是以企業利益為首要的大規模單一作物種植型態,才是雨林大面積消失的主因。因此,鼓勵農民依附在雨林下小規模、多樣化、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或許可成為國際環保團體的保育方針之一。

圖3:加里曼丹中部泥炭森林皆濕地伐與排水景象。圖片來源:mong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