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攝影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要去了解生物的形態和習性,在自然的狀態下拍攝,秉持著最低干擾之道德標準,拍出可以說故事的生態影像。」這是生態攝影專家王力平以他30多年經驗所歸結出的重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合作的一場自然影像講座,於上星期五(13日)在文教基金會所在地來舉辦,講師王力平透過一張張活靈活現的生態與環境照片,訴說著生物間的奇妙關係與台灣山川的美景,而台下學員莫不張大眼睛,深怕有所缺漏,一刻也不想起身離開。
了解生物習性是生態攝影的重點
王力平在大學及研究所都是唸森林系所,論文則是選擇鳥類作為研究對象,這樣的學習歷程讓他對於植物和動物都具備相當深厚的了解,也因此,王力平可以拍出各種植物的重要特徵。也因為知道動物的生態習性,所以可依目標物種的習性找到牠來進行拍攝。他舉例說,有一種植物叫做水麻,它的果實會吸引很多鳥類前來覓食。王力平藉著他的專攻,在野外可以輕易找到水麻,只要比鳥兒早起些,就可以捕捉到很多鳥種覓食的畫面。當然還要再搭配一些光線及構圖的技巧,來讓影像更活地呈現出來。王力平說:「生態攝影者必須對其所拍攝的主題物非常的了解,因為人類無法去控制野生生物。」同時他也特別強調:「要盡量在自然的環境中拍攝。」
不同於一般的攝影講座,王力平認為拍攝器材與技巧不是重點,對物種與環境的了解、尊重與關心才是王道,由其是他相當在乎所謂的「拍攝倫理」。他舉出,過去有些攝影工作者礙於器材設備的簡陋,為了方便捕捉猛禽類的影像,便將牠們綁在樹上,或是將某些物種帶到室內拍攝。然而,離開自然環境的場域所拍攝出來的照片,這樣叫做「生態攝影」嗎?
生態攝影必須高道德
他認為進行生態攝影必須是高道德,並且要尊重生命。也就是要在最低干擾原則下來操作,包括不可用食物引誘、不可抓來拍、不可聲音引誘以及減少閃光燈干擾等。實質的建議方法是要增加觀察生物的時間與經驗,有耐心地等候,並培養與野生生物互相信任的關係。王力平以一隻主角為寬腹螳螂的照片述說,自己曾經在自家附近隨意看到一隻小寬腹螳螂,便以其為主角,固定時間就去拍攝牠的生活情形。長時間下來,因為牠習慣有「他」的存在,就任由「他」盡情拍攝牠的隱私,便串接成寬腹螳螂的成長歷程,能在自然環境下紀錄影像其實是相當難得的。
讓作品幫攝影者說話
然而,一張引人入勝的照片若沒有故事性,就會失去意義。王力平提到:「我們必須要讓作品幫攝影者說話。」除了要拍出富有美學性外,更要具有故事性,故事可以帶領人進入影像意境,故事可以教你生態知識。例如:什麼是森林線、富有母愛的蜘蛛媽媽背滿小蜘蛛、以及蛇的熱感應器發鳴了響尾蛇飛彈等。照片上的故事更可以說出,我們台灣是多麼的美,但台灣卻面臨到相當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例如:濫墾濫伐、水的優養化、醜陋的水泥化溝渠等。王力平說道:「他拍這些生態影像的最終目標就是在推展環境生態教育。」透過照片與故事,將攝影者的內心話傳遞出來,讓更多人了解大自然的奇妙與珍貴,並訴說出我們的自然環境所遭受的威脅與破壞。
最後,王力平分享了有關生態攝影的精隨。他認為,其實不需要到崇山峻嶺、天涯海角才能拍出好照片,在家附近就可以進行,並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影像紀錄。王力平也提醒大家,影像必須要有附加價值,透過故事來對人進行心靈治療,亦或是去反省人類對環境的粗暴。王力平最後勉勵大家兩句話:
「他用影像、用說故事的方式來愛這塊土地,也期待大家以自己的方式來愛台灣。」
一場與眾不同的生態攝影講座,沒有光圈快門等一堆數字的糾纏,但卻著實告訴你──攝影技巧不是拍照重點,重要的在於能否讓作品具有故事性,故事是否可以啟發人心,故事能否改變人類對環境的態度。即便是傻瓜相機,也可拍出動人的影像。
改變對技術的崇拜,正確觀念才是王道
2個小時的時間之於這場講座猶如轉眼,許多學員都期盼有機會請王力平指導如何進行野地拍攝,其中一位學員林宛瑩說:「老師講課實在相當有趣,在歡樂中帶給我很多重要的觀念,以及對環境的看法。雖然自己也很喜歡拍鳥,但都比較急於想拍好照片,現在我會試著要有耐心地等待。」另一位過去曾受王力平指導的台科大攝影社學生陳宇傑則靦腆地說:「在老師身上學到很多,其中一個重點是要積極主動,覺得不錯的就按下快門。我以前比較喜歡拍風景,但受老師的影響,現在也會拍一些生物種類,比如蜻蜓。」
此講座吸引了超過50位的學員來聆聽,從開始到結束,沒有一位學員中途離開座位,過程中笑聲不斷,結束時報以如雷的掌聲,足見王力平的用心與精彩程度。相信抱著要來學技術的聽眾,應該是帶著讓照片具有「附加價值」的觀念回去。這場自然影像系列講座才剛開始,未來還有數場講座,希望對生態攝影有興趣的民眾可以一起來享受自然美學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