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合建生態廁所 台東信託園區融合部落文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志工合建生態廁所 台東信託園區融合部落文化

2010年08月23日
本報2010年8月23日台東訊,藍郁華報導

志工齊聚為自然保育及在地發展盡心力位於三仙台旁的台東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終年青山綠水、海天一色,一群遠道而來的熱血志工,在此展開了為期四天的「2010台東生態工作假期‧生態廁所行動GO!」志工在這片逐漸恢復生機的六甲林地上,接受麒麟部落頭目王金發的帶領,以自然素材結合阿美族原始技藝搭建生態廁所,並體驗阿美族人生活,重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環境的維護是一人一手累積起來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三仙社區發展協會去年舉辦「園夢計畫‧2009台東生態工作假期」,當時志工服務目標在修復園區內工寮,並傳承其技術,但這僅是打造環境信託體驗園區的第一步。今年,為了讓園區成為休憩之場所,上廁所這等民生大計是首先要解決的事,因此志工這次以阿美族的傳統工法,建築傳統外觀,使用當地採集的竹子以及木材,加上生態廁所規劃,打造不用沖水的堆肥式廁所;未來希望藉由生態廁所自然分解方式,讓排泄物可以回歸自然,成為天然肥料。

走進通往園區的小山路,沿途志工不斷發現許多大自然的驚喜,構樹、鳳蝶、人面蜘蛛、月桃、咬人狗...等等,殊不知這充滿生命的山林對原住民來說早已是習以為常的天然後花園。首度接觸生態廁所建置的志工,仔細聆聽頭目的教學,了解到廁所建置為結合民情風俗,決定設計為阿美族建築傳統外觀,搭配茅草的屋頂及竹子加上茅草、黃藤編之而成的外牆,過程中只採用白茅、竹子、黃藤等天然素材。

根據活動工作人員介紹,乾式廁所的優點在於不需水電無污染、並且能改善衛生條件,其原理在於善用人類排遺、落葉、泥土或灰所製造的肥料,不但能成為農作物的營養素,更對環境友善,可謂是「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最佳典範。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我們希望每個使用這廁所的人都能有賓至如歸的感受,並且達到環保概念的實踐。」而此次生態廁所行動的實行也是為今年底10月,將辦理一場以在地學童的學習活動,讓當地孩童能親近大自然寶庫,重拾連結與自然生態的關係,並傳承先人的工藝技術。

工作假期期間,舉凡劈竹子、編製竹桌、製作木椅,志工們即使手法生疏也盡力將每個步驟做到完美;在兩個文化相遇之間,志工體驗到阿美族先人運用大自然素材的智慧,也為現實中諸多的限制感到嘆息,志工鄭義騰說:「原來保護區的設置,因諸多限制反而剝奪了住民們應該有的權利。」而原住民們也從志工的熱情中重燃起傳承文化技藝的決心,頭目的兒子王金明表示:「其實大自然是我們原住民最好的資源寶庫,但孩子們已逐漸失去這些本領,反而你們這些外地來的學的這麼認真,希望未來能多開這種活動,讓本地青年一起學習。」

聆聽海濤、享受阿美族部落的樂活步調外,也用雙手進行步道維護與外來種清除工作。與部落連結,最直接的賦予更多這塊土地的故事,志工賴慧玲表示:「我從沒有想過兩個不同的族群可以這樣共同創造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原住民的技藝都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寶庫。」當志工與部落的居民上山時,又重新看待了這塊土地,許多原本認為是雜草或擁有學名的植物,卻是阿美族居民的日常食物;許多原本只能以自然生態角度看待的生物,在阿美族居民的眼中,卻都有不同的功能與智慧。從這裡我們知道,土地的生命在他們身上,而志工們藉由工作假期體悟到了這些,重新將沉睡的靈魂再次喚醒。

陳瑞賓表示,「最初來到台東成功,受贈園區使用權之時,就是希望兼顧環境信託理想能與在地需求。」陳瑞賓說,目前園區的規劃有越多當地社群在注意,也思考是否要加入行動,「環境信託」中全民參與環境保育的想法似乎也越來越有形影,而部落的在地發展也漸漸受到重視;他期望藉由完善的規劃,孩子們有機會回到山上,重新學習傳統的生態知識,將這片在山腰的林子,做為環境教育園區,與社區達成更緊密的結合,能看見這夢想已逐漸在這裡一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