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22日
摘錄自2010年9月22日自由時報綜合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南部大雨成災,各種檢討聲浪出爐,高雄在地環保團體則認為高雄400年前為潟湖地形,應該發展「滯洪池」治水體系,改變現在透過愛河將雨水儘速排入大海的傳統思維。
高雄市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表示,現在高雄市的治水方式就是儘速把雨水排進入愛河,再從愛河排入大海,但以此次為例,愛河的水溢出堤防,水根本排不出去,這種急速排水的思維要改,先將雨水蓄積起來,再緩步排水。他說,400年前高雄是潟湖,潟湖地形天生就較低窪、還有許多天然埤塘,可惜現在被填平,未來可以考慮開挖。
水利署說,雖然高雄市區已完成9成多的雨水下水道系統(設計排洪標準為5年),但此次豪大降雨量達200年頻率,現有系統根本無法容納,另瞬間豪雨驟降,造成高雄市區內愛河沿岸抽水站部分抽水機組遭淹沒無法運轉,也是另一原因。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說,未來都將提高防洪、排水設施保護標準,也已著手進行各項整治措施,如在上游造林保水,治洪、防洪等措施也已全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