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的眼中記錄自然與部落 自然偵探隊成功出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從孩子的眼中記錄自然與部落 自然偵探隊成功出發

2010年10月25日
本報2010年10月25日台東訊,孫秀如報導

擺脫梅姬颱風共伴效應挾帶的強風豪雨,上週末(23、24日)台東成功地區天氣晴朗,來自比西里岸的部落青年與和平國小近30名學生,在環境信託的體驗活動中,集體創作完成超過6個主題的部落及自然影像記錄,呈現出在地孩子眼中,有趣的部落生活與不一樣的觀察角度。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台東成功經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以來,已是連續第四年與週邊部落及學校合作辦理環境教育營隊,目的在於落實環境信託的精神:由在地人參與地方的保育事務,並讓受託的山林成為一個人人可共享的美好環境。

由於受梅姬颱風影響,原訂在信託體驗園區進行的活動分別改至比西里岸部落以及三仙台進行。來自比西里岸寶抱鼓隊的成員共15位,從10歲至18歲皆參與了此次的活動。三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春妹表示,寶抱鼓隊除了提供部落孩子一個學習音樂與聚會的園地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傳承部落的故事與文化,所以繼上週的傳統編織課程外,這一週的社團學習主題,則是希望孩子都能成為公民記者,記錄與書寫自己部落的議題與生活。

在教授拍照的基本方法與技巧後,寶抱鼓隊的成員兵分三路,各自走進部落尋找小組拍攝的主題。以「空屋、廢墟」為題的組別,忠實記錄下目前部落面臨的人口大量外移問題,在探索廢墟的過程裡,大家也討論著這棟屋子曾有的故事。

另一組則以「休息的地方」做為拍攝的標的,沿途拍下老人家、父母們常常聚集之處,從隊員們的成果可以看出,阿嬤的早餐店、雜貨店、小麵攤以及教會,是部落居民聚集與交換生活情報的重要據點。而「我們一起走過的路」則是最後發表的壓軸,詳實記錄下部落裡大大小小的故事,每個參與的孩子,也在別人的影像中,尋找自己的家。

走一趟不一樣的三仙台

位於台東成功八嗡嗡的和平國小是一座十分迷你的國小,全校總人數約30人,其中就有12位中高年級的學生參與了這次「自然偵探隊」的活動,六年級的學生裡更有連續三年參與活動的資深自然偵探員。雖然三仙台是台東成功在地學生經常造訪的地方,但多數的學生還是對能夠有這樣的戶外教學機會感到十分快樂。

「來!找一個同學來當你的照相機,帶著他去拍照吧!」特別由台北遠道而來的專業環境教育教師劉冠妙,藉由遊戲的安排與設計,引導孩子們張開自然觀察的眼,並為後續的實際操作預做暖身。妙妙老師並給孩子們不同的任務,包括紀錄下「自然裡的1~10」、「自然中10種不同的顏色」、「小螞蟻的世界」等等,透過主題式的拍攝,讓小孩子們發揮創意並進行自然探索。

今年六年級,從四年級開始便每年參與自然體驗活動的林夢凡同學說,「雖然明年不能來,因為要畢業了,但是這三年的活動可以成為回憶!」曾去過三仙台的吳銘耀也說:「我以為三仙台不好玩,但在和大姐姐們一起來之後,我發現三仙台有好多的地方,可以讓我學習!好高興!」

自己動手作阿公阿嬤的玩具

延續台東成功環境信託園區一系列活動主題──「尋回山的記憶」,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安排部落的長輩教授製作竹槍與竹蜻蜓的技術和方法。來自三仙社區發展協會,部落孩子們暱稱為理事公的的林金成,在課程開始便語帶幽默的提醒孩子,「現在的玩具都是塑膠做的,石化的東西不好,會有很多工廠污染,另外石油也快沒有了,所以我們要趕快來學習製作阿公阿嬤的玩具,用隨手可得的竹子來做,我們就不怕未來沒有玩具玩了!」

此次是用箭竹來做竹槍,透過如何掌握工具以及竹子的特性,孩子們動手製作了自己的玩具,有些孩子還藉由一次又一次的試驗,逐漸了解如何製作一把聲音響亮又不容易裂開的竹槍。10歲的林家妤是第一次嘗試自己做玩具,高興地直說要回去給阿嬤看看她自己做的竹槍!

記憶與傳承

負責執行林務局自然影像平台計畫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員湯翊羚表示,照片除記錄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外,也是記憶生活故事與自然生態的好工具。藉由與自然體驗活動的結合,影像記錄也可以是環境教育的課程一種選項。身為青輔會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一員的華宇芝,則由部落青年參與的角度來反思這次的活動,感受到部落的生命力與故事性,也希望透過不間斷的活動,來持續這股力量。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環境信託的精神就是永續不斷的守護力量,雖然協會的財務壓力一直非常沈重,但是對於每個計畫都是以十年的經營與執行為標的,因為環境的復育與部落的信任互動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歷經這次梅姬風災之後,我們更需要反省對待土地的方式,以及從原住民的文化上,找尋安身立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