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旅遊中遇見雅美族的永續文化(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在生態旅遊中遇見雅美族的永續文化(上)

那些蘭嶼教我們的事

2010年11月02日
作者:陽美花(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 編按:蘭嶼島上的原住民--雅美族,在這個美麗的小島上,傳承一種順應自然、尊重生命的民族智慧。當島外的人以各種公約約束來保育逐漸消失的自然資源時,他們已在生活中實踐,數代不輟。然而,開放觀光的壓力,似乎也讓蘭嶼面臨了發展現代經濟與傳統文化喪失的難關。台東永續發展協會藉由推廣生態旅遊同時兼顧環境教育的方式,試圖在這樣的發展脈絡中找尋平衡和新的可能,並透過本週生物多樣性專欄,以文字傳遞在工作過程中,體會到對蘭嶼原民文化的種種感動與省思。

1999年的臘月,當海的另一端的人們正在準備用煙火迎接第一道曙光時,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與蘭嶼東清部落居民卻在東清國小蓋傳統屋,我們期望運用雅美族傳統屋落成的文化儀式和台灣第一道曙光在東清的魅力,讓世界看見蘭嶼雅美族人永續利用自然生態的文化內涵。從取材到建屋到落成,夜晚賓主在新屋中吟唱到天亮,次日清晨分送禮芋和豬肉後,整個新屋落成才算結束,對我們來說這些是遙遠不可想像的文化體驗,就雅美族人而言,這是他們的生活樣貌。

充滿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民族智慧

初遇蘭嶼時,總覺得好像了解蘭嶼,但是相處越久,卻越來越覺得我們的無知。在推動蘭嶼的生態旅遊活動過程中,因與島上族人接觸日益頻繁,也就更能體驗雅美族人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的民族智慧。在蘭嶼島上,不僅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物種,還有美麗的地景,最令人讚嘆的是雅美族人傳統生活文化裡與土地緊密相連,充滿永續利用的生活禁忌。當人類在歷經過度發展後提出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公約,致力維護物種多樣性和保有生態完整性的呼籲時,雅美族人早就實踐在日常生活中了。

小島的獨特和脆弱

位處黑潮北上通道上的蘭嶼,自古以來便是物種與人類遷徙的中途站,在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出900多種的維管束植物,這些數據在在顯現蘭嶼生物的多樣性。1933年鹿野忠雄提出華萊士線應北伸至台灣、蘭嶼及綠島之間的論點,彰顯出蘭嶼與台灣島生態的殊異性。然而,蘭嶼島雖然擁有許多的特有物種,卻也充滿了脆弱性,雅美族人在島上生活歷經數個世紀,如何細緻利用島上的自然資源,並形成生活中共同遵守的禁忌,是雅美族人令人佩服的民族智慧。

海洋資源 永續利用

在飛魚季期間,雅美族人不會捕捉底棲和珊瑚礁群的魚類,只會捕捉迴游性的魚種,這個禁忌至今仍為族人所遵守著。在飛魚季期間拿著魚槍去射魚的人,通常會遭到族人不屑的眼神或招來譏諷。長久以來永續利用海洋資源的文化習性,至今蘭嶼六個部落的族人仍奉行不悖;而捕捉飛魚後必須在海邊去除鱗片、男人殺飛魚的刀法;女人只負責清洗、抺鹽巴的禁忌也無人敢違背。

飛魚文化的美麗禁忌

在地解說員每每詮釋蘭嶼的飛魚季,總會興奮的說起雅美族人是如何以飛魚為文化的核心,為了捕捉飛魚祖先又是如何創造全球最美麗的拼板舟,並成立以親族為主的漁團組織,甚至建立雅美族特有的歲時年曆。每每聽完飛魚季的文化禁忌後,在參與生態旅遊體驗活動的遊客臉上,不免掛著好奇又滿足的欣羨表情,有趣的是,從旁觀看他們望著掛滿曬魚架的飛魚時,彷彿也對飛魚有種打從心底肅然起敬的感覺。

毎次看著解說員自信述說著蘭嶼的生活文化時,內心總有無限的欣慰,畢竟讓原住民擁有自己文化的詮釋權和參與生態旅遊的發展機會,是我們推動蘭嶼生態旅遊發展的主要目的之一。隨著計劃的推動,我們開始有機會參與更多的祭儀活動。每年春天的招魚祭,部落男子臉上總是洋溢著喜悅,這是雅美族人在歷經數個不能下海的寒冷月份後最期待的日子,再次能浸潤在溫暖的海洋,彷彿也讓讓身體與靈魂重新再生。(明日待續)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