礫間淨化工法 把水還諸大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礫間淨化工法 把水還諸大地

2010年11月07日
摘錄自2010年11月6日 聯合晚報記者鍾延威/台北 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北縣水利局指出,「北大特區礫間淨化場」以自然過濾淨化模式,「現地處理」社區家庭汙水,淨化後的放流水可補注大漢溪基流量、改善大漢溪河川生態,不但環保,更比傳統設施節省一倍經費。

北縣府水利局專委諶錫輝指出,礫間淨化就是「礫間接觸氧化法」,在地下汙水場內建立渠道,渠道中由人工排列石頭,增加石頭底部的接觸面積,再利用河水流動的快慢落差,產生更多「生物膜」(類似青苔),由「生物膜」吸收、氧化、分解汙水,是一種相當有效的自然生態工法。

透過生態工法的過濾,可減少8至9成的懸浮物(SS),生物需氧量(BOD)、氨氮數(NH3-N),等達到放流標準後就可排入河流中,不但環保無汙染,也比傳統汙水處理場設施,節省至少一倍以上的經費。

汙水設施科長林炎昌指出,淨化速度雖然不如傳統淨化場快,但最大好處就是不須投藥,非常環保,甚至魚類可在礫間渠道的水中存在;縣府在新店溪興建東南亞最大的江翠礫間,就有魚自行「進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