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食材氾濫 誰該把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合成食材氾濫 誰該把關?

2010年11月08日
摘錄自2010年11月8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彰化地檢署查獲餐廳使用合成食材,充當干貝、鮑魚。業者喊冤,認為兩、三百元的價格,哪有可能吃到真材實料?也有消費者認為,檢察官用詐欺罪辦業者,是拿大砲打小鳥。但如不是檢察官主動調查,恐怕也沒人關心「合成食材」氾濫的問題。

「日式干貝」和「柔魚漿及鮑魚萃取物」,兩者是同一樣東西,但在餐廳的廣告上,消費者只會看到「日式干貝吃到飽」;如果廣告寫的是「柔魚漿加鮑魚萃取物吃到飽」,不管再好吃,消費者大概都食不下嚥。

偏偏,這種合成食材早就攻佔餐飲界。從雞睪丸、魚翅到鮑魚、燕窩、鮭魚卵等高檔食材,都被合成假貨取代,有的消費者心知肚明,認為「一分錢一分貨」,反正看起來差不多,只要沒吃出問題便行,間接鼓勵業者以假代真。

檢察官大動作查合成食材,業者是否涉嫌詐欺,得由司法論斷。不過,該為國人飲食安全把關的,其實是衛生單位,而非檢察機關。卻沒看到中央或地方衛生機構,對餐廳使用食材訂出明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