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達克的脆弱反擊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拉達克的脆弱反擊

2010年11月18日
作者:亞瑟帕維茲(駐克什米爾環境記者)

8月份,印度西北部拉達克地區那片通常是寸草不生的沙漠遭受了一場災難性洪水的侵襲,而這更加劇了當地農戶的擔憂。他們已經在水源短缺和惡劣的氣候條件的雙重壓力之下苦苦掙扎。洪水和泥石流奪去了233條生命,使14.2平方公里的農田受毀。

拉達克地區高高地夾裹在喜馬拉雅山脈西部,是一片人煙稀少,地勢險峻的沙漠。這裡的人們為了把寸草不生、乾旱貧瘠的土地變為良田而不懈地努力著。拉達克的土壤並不肥沃,吸水性很差,年平均降雨僅有50到70毫米。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耕作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然而,勤勞的農民在各NGO組織的幫助下已經建成了一個灌溉網絡,覆蓋了拉達克地區50平方公里的耕地,這使得他們不論在何種困難下都能夠以土地為生。

然而,面對八月份的氣候現象,農民們卻毫無準備。史無前例的大雨引發了洪水,耕地上堆積了一層層厚厚的泥石,農民們經年辛苦勞作而建成的灌溉網絡中有70%毀於一旦。當地一個NGO列城營養計劃組織的領導人羅桑楚臣表示,「只有在洪水堆積物被清理乾淨,表層土壤露出來之後才能進行農作物的種植。顯然,農民們無法手工清理這些堆積物。他們需要JCB機械的幫助。這需要政府和NGO組織伸出援手。」

楚臣認為,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根本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對遭到破壞的耕地加以復原。而這些耕地是農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除了旅遊業,列城地區的人們以務農為主。農民靠向印度軍隊出售大麥、土豆、小麥、以及其它產品平均每年能夠獲得1千美元(6680元)的收入。

而近期的這場洪水更加劇了當地群眾對氣候變化的恐懼。他們不知該如何解讀或者解釋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狀況。然而,毫無疑問的是環境正在發生變化。

一位名叫扎西朗傑的農民說道:「冰川正在迅速地消融,冬季越來越短,溫度也越來越高。雖然仍然有降雪,但是卻融化的非常快。」他還說道,眾所周知的「冰川穿越」如今只能持續兩個月的時間,而從前能夠從12月延續到3月。冰川穿越是在作為印度河流域一部分的讚斯卡勒江的河面結冰之後,當地藏民冬季沿襲世代的習俗。他還指出了其它一些環境變化的跡象:「現在我們能夠在高海拔的村子看到過去只有在低海拔的村子才能看到的害蟲。我們還目睹了大麥在播種和收割時的一些變化。」

楚臣對此表示認同:「不論你認為這種氣候變化是人為的,還是出於其它自然的進程,我們的周圍都經歷著很多變化。我們這裡非常乾旱,水源都來自於一些小冰川。但是在過去的幾年裡,這些冰川中有很多已經消融。不僅如此,我們本來已經非常有限的牧場也因為水源的短缺而枯萎。」

農民們擔心,作為他們用水來源的冰川的面積如果繼續縮小,他們也許會不得不離開他們的故土。「我們只知道耕作。如果沒有了水源,農業也會隨之消亡,這就意味著我們有一天也許不得不為了尋找水源而離開這片土地。」另一位農民索納姆坦達普說道。

諾菲爾的一座蓄水池被最近的一場水災沖毀 照片來自亞瑟帕維茲

然而,楚臣卻認為還有其它的選擇。列城營養計劃組織已經與人稱「造冰人」的土木工程師齊旺·諾菲爾展開合作。齊旺首開先河,創新性地發明了包括人造冰川在內的一系列應對水源短缺問題的解決方案。其方法是使一條水流改道,降低它的流速和流量,然後使它在山陰處聚集。這些人造「冰川」可以在農作物生長季節的早期,天然冰川無法提供充足的水源時為農田提供灌溉用水。

諾菲爾幫助農民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並未就此止步。目前,他正在一片遼闊的荒地附近修建一座蓄水池,從而將這一地區變為坎大都村的耕地。這位74歲高齡的老人已經為許多村子修建了大約40座蓄水池,使這些地區的農民能夠將荒地變為肥沃的耕地。楚臣強調說,適應氣候變化才是最好的選擇。「你必須在適應或滅絕之間做出選擇。」而這正是他想傳達給農民的信息。

相關文章

正在消失的藏區草原

巴基斯坦洪災不僅僅是自然災害

邊疆的終結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0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11月1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