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稻的意義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凱稻的意義

2010年11月29日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葉鎮中、陳忠峰;剪輯:葉鎮中

稻子種下了!學生下鄉了!土地正義的法條被討論著。所有守護農村的力量,以不同方式,深耕著...

585凱稻的意義

當金黃的稻穗,飽滿的垂首,即將收割的,不只是豐美的稻作,還有農村裡的深切期待。

2010年7月17日,為了抗議各地不當的農村土地徵收,台灣農村陣線召集數千農民與群眾,展開守護農村大遊行,齊聚在總統府前,表達農民的痛苦心聲。

露宿街頭之後,參與群眾將來自農村徵收土地的秧苗,象徵性地種在凱達格蘭大道上,並且命名為凱稻。隨後計畫將這批秧苗,運到溪洲與美濃,種回農村土地,希望在凱稻成熟時,收割更豐美的意義。

從台北運來的凱道秧苗,在美濃青年的照料下,載往田間,準備種在美濃的土地上。

這批帶著社會期待的秧苗,由美濃農民曾啟尚負責管理,並且帶著美濃當地青年,一起守護種植。

凱稻秧苗種在農村土地上,開始成長著,但是更多追求農村正義的策略,也一齊伴隨凱稻成長。

凱稻成長時刻,捍衛農村價值的徐世榮老師,在美濃的社區中心裡,進行一場有關土地徵收議題的演講,表達現行土地徵收法律的問題。

會中,關心農村問題的人士,紛紛發表意見,這些來自鄉村的真實意見,將被帶回討論,由台灣農村陣線裡的法農小組,作為民間版土地徵收法的修法參考。

在透過法律途徑,改變土地徵收法條之外。台灣農村陣線也召集許多學生,前往各地農村進行調查訪問,希望學生下鄉行動,更能貼近農村,找尋為農村發聲的管道。

吳芳綺是大學社工系學生,來到苗栗大南埔農村訪調,有一段很長時間,現在他們舉辦一個大專營隊,帶領更多青年學生,理解農村實況。

學生來到的時間,正逢當地客家村落,慶祝家中男丁成年,致贈米粿的「分板儀式」,營隊的學生們,好奇的看著農村傳統活動,瞭解文化的意義。

營隊學生在村落裡,觀看著不同的傳統事物,很多物件都是居住城市所沒看過。

苗栗大南埔農村,維持著傳統農村風貌,但也面臨著開發問題,當地青年邱星崴很擔心,一旦農地開發,大南埔會失去農村風貌。

簡單的農村種菜體驗,讓沒有拿過鋤頭的學生,體會到耕作的辛苦,但是更大的心理衝擊,卻是實際接觸農村後,看見問題的恍然大悟。

農陣推行的學生下鄉行動,在台灣許多地區展開,希望隨著稻作成熟,充實學生的農村知識。

美濃的凱稻,到了收成時刻,為了慶祝凱稻收成,美濃青年想出點子,決定在稻田裡割出「土地正義」四個大字。

11月14日,各個農村徵收區農民和關心農村土地的朋友,齊聚到美濃凱稻農田,慶祝這個收成的時刻。

農陣宣布,在凱稻成長期間,由法農組修法完成的民間版「土地徵收法」,包含更多對農村價值的尊重,以及對農民權益的保障。

從717守護農村遊行,到凱稻收割活動,成立不到兩年的台灣農村陣線,以「一方有難、八方來援」的精神,結合各方力量,開創台灣農運的新時代。

當成熟的稻作完成收割,成果不只是金黃稻穗,更有著許多不同的意義,那是圍繞凱稻而生的農村希望。

辛苦耕耘,必有收穫。面對毀滅農村的強徵農地政策,農民種下農作,農陣推動農運,從農村到都市,深耕所有守護農村的力量,抵抗開發破壞的風暴,期待重新看見農村的價值。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