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滿6歲了!自2000年4月17日起未曾間斷地每日發報,環境資訊電子報堪稱台灣最活躍且最具規模的環境資訊媒體,目前更擁有超過1萬4千名訂戶。迎接電子報的6歲生日,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電子報總編輯陳瑞賓欣慰表示,協會以民間團體之姿,持續6年不間斷地進行環境教育的推廣和資訊整合,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其間投入心力之大,回首最初創立之時的甘苦,深刻了解創業維艱的道理。
6年多前,陳瑞賓在BBS上發文邀約網友一同參與編輯發佈「環境資訊電子報」,不到3天時間,即有7位熱心關懷環境的朋友回覆邀約。身為發動者的他,立刻感受到被眾人推著跑的使命感和力量,如今他特別感懷電子報發報初期這些奮勇投入環境資訊工作的志工們。
今天,環境資訊電子報透過網路在虛擬世界逐漸發揮影響力,並且深入一般讀者的生活,在此背後,同樣是由一群提供精力、時間、熱情和專業的志工所推動。這些志工主要在協助環境資訊中心蒐集環境保育新聞以及活動訊息,進行整理分類。這群志工對於新聞編輯的工作各有不同的體悟和有趣經驗。
加入志工,關懷台灣環境
志工趙曉薇擁有資管背景,她表示編輯是個有趣的工作,不僅能引導讀者,更能訓練自己的邏輯與思考。另一位被自家妹妹拉下海的張文珊,因持續作新聞掃描,對台灣各地特色逐漸熟悉,外出時便成為朋友的導遊,順勢將掃瞄時獲得的知識作最好的利用。
除了新聞掃瞄,更少不了提供美術設計專業的志工們,E-wail是繪製「走山的人」專欄路線圖的幕後功臣,他必須在自身工作壓力與協會編輯的索命連環Call之間擠出時間幫忙。讀者在環境資訊中心網站的許多小地方都可以發現他的作品。
此外,曾在美國唸非營利管理的柳富瓊表示,原來台灣的環境活動非常活躍!她負責活動訊息的蒐集與張貼,雖然自己無法一一參與這些活動,但相信把這些訊息傳遞出去是很有意義的。柳富瓊說:「自己可以選擇一種方式去關心台灣的環境,而加入志工便是很好的方式。」
當志工有收穫,亦有忍不住要抒發的苦處。2004年中旬就進入協會的「全方位志工」范景硯,因為研究所論文以協會為對象,從行政財務專案到編輯的工作都有所涉略,有一段時間還擔任新聞掃瞄志工的工頭。在志工請假規定還沒有制度化之前,他曾經一連作了四天的新聞摘錄,幾乎把整個星期的內容都包了,「雖然很嘔,還是很賣力地希望自己可以完成使命。」因為他長期投入協會工作,更能體會到正是這些志工與眾人一點一滴的付出,協會才能結果。
環境資訊協會肩負全球環境資訊交流平台的使命,因志工源源不斷地熱情投入及參與,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極獲好評,「走山的人」專欄作者林聖賢談起環境資訊協會表示,「環境資料議題廣、知名度高,是許多團體都會提及的環境資訊入口網站。」
雖孤獨亦不改其志
2005年12月19日,環境資訊中心網站與環境資訊電子報正式以改版後的新面貌,與讀者見面。網站的改版是為了將環境資訊中心全面資料庫化,也便於往後讀者查詢資料,在這過程中,協會招募志工進行舊網站文章轉存入新網站的資料庫的浩大工程。
負責網站資料庫移轉統籌的曾彥蓉表示,志工投入這份工作面對的是繁瑣而重複性的操作,這些志工平日各自在家中完成任務,相較於一般志願服務團體,其實是相當孤單的。儘管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仍有志工熱情投入,協助網站資料庫化的建置盡快完成。他們以促進環境資訊的普及為使命,協助協會將超過6萬筆的資料整理公開,留下傲人的紀錄。
一直到今天,網站改版資料庫轉移工作仍持續進行。曾彥蓉鼓勵關懷環境的朋友投入,讓更多人能使用這個改版後的空間,促進環境資訊的交流與普及。
拒當旁觀者:志工參與的魅力所在
陳瑞賓表示,6年下來,協會的運作得以順暢,有今日的成果,除了許多師長的幫忙,志工、協會同仁的投入皆功不可沒。當然,限於篇幅與採訪能量,投入電子報編務的眾多志工未能一一訪談到,例如改版準備階段投入大量時間的程式人員黃雋、每週輪值協助ENS新聞深度摘譯的翻譯志工,都是利用工作、課業之餘寶貴的時間提供服務。
為何志工願意投入?陳瑞賓認為,身為發動者要將需要衍生出去,並把資源牽引進來,透過眾人的付出和努力,「當你想要朝著某個方向前進時,所有的力量都會來幫你,這便是環境運動的核心特色,你會發現,自己不會是個旁觀者。」
期許未來,除了維持既有電子報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之外,陳瑞賓希望環境資訊電子報能更貼近讀者,進行互動;未來更朝向電子報分眾化,並進一步將環境資訊集結成資料庫,整理成有脈絡的史料,將國內的主題性案件整理成個案,得以進行研究,作為教材。這些展望,都奠基於每日不斷投入的資源所累積而成,萬丈高樓平地起,這片眾人耕耘的天地,最終成果必能被清楚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