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地球200年》永無止境,恍如無物【1】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發燒地球200年》永無止境,恍如無物【1】

2006年04月18日
作者:蓋爾.克里斯欽森(Gale E. Christianson);譯者:黃小萍

工業革命序幕初開之際,人類對碳循環的認識,也和對燃燒作用的認識一樣貧乏,雖然這時距普羅米修斯從天神處偷火給人類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在古希臘,火被視為是構建所有物體的四種基本元素之一;羅馬最小心保存的膜拜儀式是對維斯達(Vesta),即女灶神的儀式,因為這位女神和一群處女共同守護著聖火,若聖火熄滅,國家將會有難。

人類從控制火到製造火,走了一段長遠的路,也花了好幾萬年的時間。從生活在十萬至三萬年前舊世界中的尼安德塔人出土物中,發現了爐灶。但考古學資料無法提供任何線索說明他們究竟如何燃起火花,因為用來生火的材料都相當容易腐敗。直到新石器時代,人類能夠種植植物、豢養動物後,證明人類知道如何製造火的證據才出現。

到了1805年,當法國化學家尚賽(Gustav Chancel)在杉木片末端蘸了含氯酸鉀和糖的糊狀物後,製造出第一批「安全」火柴,他把自己這項發明封為「普羅米修斯火柴」。

然而,天神宙斯為了抵銷這項火的禮物的功效,於是派遣美麗的潘朵拉,帶著她那裝滿惡意驚喜的盒子來到人間。隨著工業時代人類對火的控制力的擴張,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開始上升。1850年,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約是百萬分之280,到了1990年代中期,其含量已增加至百萬分之360。但這個估計值所增加的量,可能只是二氧化碳實際釋放量的一半而已。其餘的二氧化碳大都已由海洋吸收,但海洋所能吸收的量也有限。

發燒地球日傅立葉的結論很正確,地球的大氣層是一層能讓部分陽光穿透的精緻保護罩,讓陽光得以抵達地面,溫暖地球。抵達地面的部分能量,以長波的紅外線輻射形式反射回大氣層,並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及水分子吸收其大部分的能量。這股能量又以熱能方式反射回地面。這個過程可與溫室的玻璃面板所產生的效應相對應,因為玻璃面板能發散陽光中的可見光,同時捕捉住熱能。若少了這個暖化地表及大氣底層的機制,地球的氣溫將會驟降攝氏14至15度,使海洋變成冰層,並凍僵承接恐龍之後的哺乳動物。不過,若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保護罩中的氣體濃度升高,保留住更多熱能後,全球氣溫也將升高,或者說許多科學家相信結果將是如此。倘若21世紀,氣溫升高攝氏2到3度,暫且不論這對其他生物的影響,但對人類將會導致毀滅性的後果,這些影響在稍候的故事中將可看到。

然而,對生長於啟蒙時代和工業革命初期的人來說,在那個把理性和物質進步視為同義字的時代裡,上述這些顧慮是遙不可及的事。這種全然樂觀主義的最佳代表人物,就是來自費城的班哲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一位出類拔萃的政治操手、發明家及科學家。

在1726年首度拜訪英格蘭期間,年僅20的富蘭克林成了貝特森咖啡屋的常客,在那裡他經朋友介紹認識了自然哲學家潘伯頓(Henry Pemberton)。當時潘伯頓才剛完成牛頓《數學原理》第三版的編輯印刷工作,他承諾富蘭克林要帶他去見該書已然八十三歲的作者,此時的牛頓已是國際知名人物。「結果並未實現…」這位氣餒的美國青年在日後的自傳中如此寫道,牛頓也在不到一年內就過世了。

既然見不到牛頓本人,何不運用這位偉人的方法呢?回到殖民地後,富蘭克林成為新實驗科學的大師。一位崇拜者形容富蘭克林「具有想像的腦袋」,還有「能執行的手」。在對一個問題,如「電力」,經過長時間認真的思考過後,天賦異稟的富蘭克林就能設計並製造出適當的儀器,來測試他的各種假設。他這種做法,使他成為美國第一位在純科學領域獲得國際性聲譽的人士,也是第一位單以電力研究成果獲得名氣的自然哲學家。

本文節錄自野人出版提供新書《發燒地球200年
本文不適用於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野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