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中的斑蝶在分類上屬蛺蝶科,斑蝶亞科。由於牠們身上具有許多點狀、條狀的斑紋,因此名為「斑蝶」。特別是散布在軀體上的斑點,尤其醒目。牠們不但常見,更由於飛行速度緩慢,非常容易近距離觀察欣賞。再加上牠們特殊而華麗的斑紋,不但討人喜愛,更是極佳的攝影對象。這些蝴蝶喜歡日照充足的場所,低海拔山區花叢間便時常可見斑蝶類出沒。
由於斑蝶類的幼蟲通常以有毒植物為食,並將毒素囤積在體內。吃下斑蝶的動物會造成生理不適,因此很少受捕食者攻擊。以致牠們有恃無恐,造就了行動緩慢而容易親近的天性。斑蝶也常見裝死的習性。當斑蝶受捕捉,通常掙扎幾下便把縮起身子不動,然後趁天敵不留神時又悄悄振翅逃脫。一些斑蝶的行為也相當受人們所關注。部份種類有越冬遷移的習性,台灣的紫斑蝶、青斑蝶類便是如此。
台灣的斑蝶可依外表歸納為幾個集團,青斑蝶家族、紫斑蝶家族、樺斑蝶家族,這些家族內的成員長得非常相像,另外也有一些外表獨特的種類。以下介紹幾種台灣常見的斑蝶。
琉球青斑蝶 Ideopsis similis
琉球青斑蝶與姬小紋青斑蝶是屬於青斑蝶家族的成員。青斑蝶家族因黑褐色的翅膀上具有淡青色條紋而得名。
琉球青斑蝶是青斑蝶家族中常見的種類,全台除冬季,平地至中低海拔山區可見其蹤跡。主要特徵為前翅前緣有一條藍白色細條紋,條紋旁具二斑塊。
琉球青斑蝶的幼蟲一般以蘿藦科之歐蔓、牛皮消、布朗藤為食,成蟲喜訪花,尤其喜愛吸食澤蘭屬植物的花蜜。曾有北部琉球青斑蝶個體往南越冬的紀錄。除台灣,在琉球群島、中國、東南亞亦有分布。
姬小紋青斑蝶 Parantica aglea
姬小紋青斑蝶,又叫作姬小青斑蝶、絹斑蝶。除冬季外,在低海拔山區可見。主要特徵為前翅前緣具有一細條紋,條紋旁具一斑塊。
幼蟲寄主植物為蘿藦科之鷗蔓、牛皮消、布朗藤。
分布於台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
台灣常見的青斑蝶家族成員共有六種,其中僅姬小紋青斑蝶與琉球青斑蝶前翅前緣具細條紋,可與其它種類區別。然而姬小紋青斑蝶外表與琉球青斑蝶高度相似,可對照條紋旁之斑塊加以區分。
綜合對照兩者,可以發現琉球青斑蝶前翅細條紋旁斑塊斷開,一分為二;姬小紋青斑蝶前翅細條紋旁斑塊則未斷開,並且末端具一至二道細長缺口。另外姬小紋青斑蝶翅上的條紋偏向白色,斑塊也較粗;琉球青斑蝶條紋偏青色。
端紫斑蝶 Euploea mulciber
端紫斑蝶於春、夏季常見於平地至中海拔地區;秋冬時密集出現南部越冬,北部地區僅存零星個體。
端紫斑蝶軀體黑底白斑,翅膀外表呈深褐色。雄蝶背側端部具藍紫色金屬光澤,散布許多小白點;雌蝶上翅光澤較不醒目,下翅具細長白色條紋。雌、雄斑紋差異較大,故又稱異紋紫斑蝶。台灣現存紫斑蝶家族主要有四種,端紫斑蝶前翅較它種為狹長,前翅背腹兩側斑點亦較發達。
幼蟲以桑科榕屬植物為食,如榕樹、白肉榕、薜荔、珍珠蓮、天仙果等。分布台灣、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
樺斑蝶 Danaus chrysippus
樺斑蝶,又叫金斑蝶。春至秋季於平地至低海拔地區常見。橘紅色的翅膀非常顯眼。頭、胸黑色散布白斑,腹部呈橘紅色。後翅中央的斑點為一大特色,可以辨識性別,雄性具四枚斑點,雌性則三枚。
幼蟲取食蘿藦科之馬利筋(尖尾鳳)、釘頭果。馬利筋上的幼蟲尤其常見。然而樺斑蝶幼蟲所吃的兩種植物都是源自國外的外來種,因此樺斑蝶可能為亞洲引入的外來種。牠們在亞洲、非洲皆有分布。
台灣的樺斑蝶家族包括兩種種類,另一種相似的種類為翅上具黑色條紋的黑脈樺斑蝶。
黑脈樺斑蝶 Danaus genutia
黑脈樺斑蝶分部全台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北部除冬季外全年可見,尤以夏秋季數量較多。橘紅色的翅與腹部,頭與胸具黑底白斑。外表雖與樺斑蝶相似,但翅上具明顯的黑色條紋,可與之區別。由於翅上花紋如虎紋,又叫虎斑蝶。
幼蟲寄主植物為蘿藦科植物,常以牛皮消屬的植物為食。原產台灣,也廣泛分布亞洲、澳洲。曾發現具有越冬的現象的個體。
大白斑蝶 Idea leuconoe
大白斑蝶在台灣地區沒有與之外表相似的種類,因此相當容易辨識。大白斑蝶也是台灣產斑蝶中體型最大的種類。碩大的體型、優雅的姿態,翅膀以白色為底色,並帶有黑色條紋與斑點。軀體黑白條紋相間。常見於東北角、恆春半島,幾乎全年可見。由於飛行相當緩慢,易於捕捉,也是人人知曉的「大笨蝶」。
野生的個體以生長在海岸地區的爬森藤為食,因此棲地以海岸林地、沿海植物叢為主。產地除了台灣,也分布琉球、東南亞地區。
除了戶外可見,各類昆蟲展示中心、蝴蝶園也常以牠們為活教材,飼養活體供人展示,曝光率相當高。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中的網室生態區就有非常多的大白斑蝶供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