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清潔員變「調查員」 從抗拒到感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道清潔員變「調查員」 從抗拒到感動

2011年01月11日
摘錄自2011年1月10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在全長1千多公里的國道上,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動物傷亡調查,這項為期3年的計畫,經費並不多,高公局也沒有動物專業人力協助,苦思後,決定嘗試訓練國道清潔員變成「調查員」。

這個大膽的點子,一開始讓清潔員很抗拒;沒想到,清潔員調查久了,不但成了「動物專家」,對生命也有不同體悟。

前年4月起,國道清潔員職前訓練中多了「野生動物辨識」課程。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專案經理蘇維翎以國道上可能會出現的動物種類,教他們如何分辨如白鼻心與鼬獾、家貓與石虎、野兔與狗等易搞混的動物特徵差異。由於國道上被車撞到的8成是鳥類,蘇維翎就以鴿子為「基準點」-比鴿子大的就是大鳥類,比鴿子小的就是小鳥。

但很多動物被發現時都已血肉模糊,蘇維翎說,還是可透過局部特徵,例如狗跟貓的腳掌不一樣,鳳頭蒼鷹與貓頭鷹的差別就在腹部紋路與頭頂羽毛。但畢竟不是專業出身,表格上常會出現啼笑皆非的答案。有次蘇維翎看到上面填著「兔寶寶」,還以為有人開玩笑,後來才知是野兔。

高公局景觀科長王愛瑜說,清潔員剛開始確實有些排斥,因為「掃進垃圾桶最快!」現在還要分辨、記錄、封存;但漸漸產生微妙變化,有時撿到奄奄一息的動物,會急CALL蘇維翎「有動物受傷了,怎麼辦?」。

高公局白河工務段清潔員許倍珊說,國道上會出現「平時看不到也想像不到的動物」,有人撿過水龜(斑龜);有時撿到完整的保育類動物屍體還會送到台中科博館製作標本,「大家都滿有成就感的」,也才知道「原來我們的生態這麼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