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的春天--魯爾12號礦區的改造與新生
地方參與的實驗性改造過程
12號礦區在1986年關閉的龐大工業廠區,雖經保存但無人思考日後的計劃而閒置多年。1992年的城市規劃原本打算將列管的煤礦區後的土地,轉變成礫石掩埋場,而雕刻家Ulrich Rückriem為了彰顯此地之價值,在此地擺置了24塊巨大花崗岩塊雕刻,透過裝置地景藝術,喚起大家對此具地方發展代表性的礦區重視,藉此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去思考,此地除了廉價的垃圾傾倒場外還能發揮更大的價值。Ulrich Rückriem並與地景建築團隊(Oberhausen Planners Group)合作,思考如何將礦坑變成公園;他們的思索不在於物質感官上的設計,而是保留廢棄礦坑的原始樣貌,如:灰燼與淤泥沈積的盆地、梯形的礦坑及特有的植被等。他們所要做的不在美觀的公園設計,而是照顧與保存當地具歷史義意的重要產業精神象徵。
之後,他們更決定進駐廠區,將原本計畫參與的1992年於Kassel所舉行的「IX文件展」,在埃森礦區內重新修復的工作室展出。12號礦區的改造便是由小規模整修的的3棟建物開始,藉此將煤礦區轉換成藝術之地,再陸續有博物館、設計中心、電影學院、工作室、舞蹈坊及住宅區的規劃加入,重新成為地方文化產業中心。其中空間再利用的創意使此區成功由傳統產業轉型為文化與生態兼具的產業聚集地。
空間再利用
在小區域逐步的整修後,小型工作室以低廉的價錢出租給創作工作者,產生「集市」效應,後續政府加入,引進公私部門資源。埃森市決定將位於市區的設計中心搬移到原礦區的鍋爐房,成立地方設計中心,即日後的「北萊茵-西伐利亞設計中心」。現今在空間保存及再利用下轉型成活躍的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中心。主要大型之設施有:1.)12號礦區博物館(The Zollverein Museum),原廠房及設備再利用;2.)「北萊茵-西伐利亞設計中心」,原大鍋爐室由Sir Norman Foster事務所設計;3.)渦輪壓縮廳則提供餐飲服務;4.)大學也搬入大洗煤廠;5.)焦煤廠則成為當代藝術展覽場地。6.)較小型的舊有建築也被賦予新生命,控制室、中央工廠、分類傳送室與兩座工廠建築被重新修復更新,並提供工作室、排演、音樂會與藝術品展覽的空間,如:1∕2∕8藝術展場(Art Schacht 1∕2∕8)及 3∕7∕10藝術展場(Schacht 3∕7∕10)的手動探索展示。整個開發計劃後來由荷蘭建築規劃大師Ram Koolhas整合並擴大發展住宅開發與大學進駐計畫。而串聯各建築的煤礦步道也整理應用,可在行走過程中體會從原礦到提煉的工作流程。另外在與都市連結上,也有地面電聯車及公車等可到達,不只方便觀光客,更是轉型產業再造吸引產業進駐的重要條件。全區之經營管理公司也持續以競圖及學生商業開發計畫評比等,對此區的開發注入新的想法,進行產業引入計劃。
產業再生
在今天12號礦區領著魯爾工業區內大大小小的改造成果,已經朝向歐洲文化首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2010)的目標邁進。它的成就在保存產業文化資產之外,更兼顧文化與環境再造及產業升級的責任。可見工業遺產再利用並不只是建築的規劃設計及都市計劃變更,由此案例可看出德國政府、專業團體及民間組織在推動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時的相關行政機制及組織,並深入文化保存與環境復育之議題與作法。
結語
所有的產業都有生命的週期,12號礦區在專業的區域活化改造、民間支持及政府的耕耘下找到它另一個產業生命。尊重工業遺址的特色並多元化應用特色創造新機能,靈活運用它空間條件,更新廠房再利用及住宅開發,更加惠產業遺產本身與日常生活的聯結性,呈現出生產機能、生活及自然地貌的轉化。工業遺產保存也好,古蹟保存也好,其實都是生活空間的營造,重點如同近年文資法所推動之「文化景觀」,強調結合長期的人為創作、生產、生活與自然條件所達成的整體環境平衡。台灣在推動產業遺產活化保存的道路上,對曾經為人生活重要部份的工業建築場所,所面臨產業移轉後之,土地使用調整或閒置空間再利用等問題,尚在嘗試與會摸索之階段,如何找到在人、土地與產業循環中的機會與平衡點,12號礦區保存與再利用的案例給予我們很多反思的空間。
註:本文感謝高雄大學曾梓峰教授及空間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室
Ms. Corinne Valentin from Stiftung Zollverein, Mr. Thomas Willemsen,
Mr. Georg Lukas, Ms. Marion Steiner 及Dr. Mark Watson 提供的照片與協助.
Zollverein Coal Mine Industrial Complex in Essen
列名年份:2001年
列名種類:文化遺產(ii)(iii)
位於埃森的魯爾(Zollverein)煤礦採掘場包含了完整的鐵礦工業區架構,而幾處20世紀的建築也展現著其卓越的建築技術。此地的煤礦挖掘場是由一座高聳巨大的鐵架,與周圍的巨大廠房,構成一幅如煉鋼廠般重工業文明的代表圖像。
※本文與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合作刊載。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